小石潭记教案反思(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6小石潭记教案反思(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小石潭记教案反思(4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第一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柳宗元《小石潭记》1、学生自由朗读2、推荐学生朗读3、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2/16水石树鱼源岸环境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学生朗读,解释。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学生朗读,赏析。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2其岸势犬牙差互3凄神寒骨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3/16讨论2分钟)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明确:教师预设:填词理由重点讲解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说心情,谈感受)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4/16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v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1。(柳宗元的永州情结)v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1、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5/16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第二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6/16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解决方法:教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1课时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7/16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8/16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9/16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总结:这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青树翠蔓3日光下彻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2.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珮环,心乐之。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5其岸势犬牙差互。10/16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第三篇】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1、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11/162、熟读课文1、熟读并背诵课文2、翻译全文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教案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凉刺骨的意思。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12/16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一: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①《小石潭记》中的“水”。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⑧《小石潭记》中的“清”。二: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