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4篇】2024/X/XX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一篇】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的讲话既为我们强化青少年德育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更为我们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遵循、阐明了路径。一、拓宽主阵地,强化教学引领《义务教育法》第36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内容宏大、目标远大,单纯依靠固定形式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繁杂、方法单一,教学的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穿插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例如。小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祖国语言文化的功能,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理应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因此,努力实现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一体化,有效地将德育渗透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显得尤为必要。(一)讲透教材内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的德育内容,其范畴包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热爱自然和关心社会的教育、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教育等。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教学状况相融合,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工作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任务。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时,教师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来以声传情,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依据文本,圈画重点,进行讨论,品读出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在《我和我的祖国》的音乐声中,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少年该怎么做,深挖教材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可以起到积极的育人效果。(二)用好识字环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目前,北京地区小学中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专门的集中识字课文和“识字加油站”,而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突出汉字的表意性,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使识字教学的目的在认字、写字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牢牢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象形识字、会意字识字、字族识字、字理识字等方式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字形、字义的同时,充分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精神的力量。比如,教学会意字“奋”字时,要先用图片展示该字的金文及繁体隶书写法,让学生对“奋”的繁体字有个基本的概念。“”,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像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2]。鸟类上下扇动或者举压翅膀的时候,推动空气,利用反作用原理向上向前飞行。如果鸟不持续地、努力地振翅,就不会持续向上向前飞行,就到不了目的地。这就是“奋”的本义。这样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能通过汉字起源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了解汉字所承载的精神和时代意义等,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向上、勇往向前的奋斗拼搏精神。(三)针对阅读延伸。“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出字里行间的道理进而使自己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它是贯穿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更是每个学生学习成长进步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在小学语文和德育教学以及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中,在对基本教材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教师还会给学生推荐读的内容、读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思考,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主题、感悟精神力量,进而达到“以书明志、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教学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红岩》,建议学生在基本阅读的基础上,模拟小说里面的场景和对话,感受主人公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高尚品质,感受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白鹅》课教学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丰子恺全集》,让学生在阅读时,重点思考体会文章里阐述问题的角度,感受童心童趣,感悟同情心、爱心,在此基础上,以一定的形式表达所感所悟。阅读有很强的代入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能让学生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所塑造人物的内心,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受到启迪,达到育人目的。(四)灵活习作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文如其人”,1篇习作就如同一面面镜子,可以照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内心世界,也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看法和态度。因此,学生习作也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习作过程中,教师不仅教学生“作文”,更会教学生“做人”,有效引导学生分清黑白、辨别是非、弄清好坏,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利益观等。例如,在开展“身边的榜样”主题写作时,教师会先给学生播放《雷锋的故事》视频,给学生画一个榜样的画像,让学生领悟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知道身边的学习榜样,知道笔下描述榜样的形象。在习作之后,教师还充分利用讲评的时机,和学生一起分析榜样精神的内涵,告诉他们榜样的力量,告诉他们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所经历的一点一滴中,告诉他们学习榜样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告诉他们学习榜样还要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协同教管育,注重环境熏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具有管理和教育两大职责。管理和教育是育人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径,它们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似“一体两面”,“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中寓有教育”。将德育内容贯穿整个小学教学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全方位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提升学生品德素养。(一)在班级文化中培育。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事实证明,它们在育人中可以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精心营造“硬环境”良好氛围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班级团体目标张贴在班级展板上、设置梦想展示区、成立班级读书角、展示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美术作品等方式来凸显班级理念、彰显班级追求,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说话,让班级的每一种风尚都在引领、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在匠心打造“软环境”,培塑班级文化过程中,一要通过建立“值日班长”制度、设置“花草养护员”、明确“今日我帮厨”职责、发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倡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平等互助、服务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融入班级建设、敢于提出意见、乐于奉献付出,形成“温暖团结”的良好班风。二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从学生需求出发,合理制定班级管理方案、培养优秀班干部团队,在管理过程中,既不全权包办代替,也不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对团队进行教育引导,实行传帮带,及时进行讲评,做到用心管理班级、用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以期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在家校合作中共育曾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充分表明,家庭在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必要性。教师要始终坚持家校共育,让教师和家长始终做到齐心协力、同频共振,随着一系列家校活动的开展,家校更加凝心聚力,学生好风借力,扶摇直上,让班级逐渐形成了“博”———学识渊博、“雅”———行为端正的“博•雅”之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在与家长及时联系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一要依托家委会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结合教育需求,定期“招募信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聚合优势教育资源,家委会先后开展“遇到危险,你该怎么办?”“讲卫生,保健康”“我的航天梦”等知识讲座,组织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品读经典”“新时代好少年”讲述身边的美德故事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宽了教育渠道。二要充分应用“家长沙龙”载体。以“解决家长真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问题,并把一些新的问题增加到班级研究课题当中,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解决困惑。多年来先后研究解决了“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如何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并及时转化”“怎样使孩子不再沉迷网络游戏”等30余个困扰家长的问题,深受家长欢迎。在“家长沙龙”的带动下,家长不仅非常配合教师工作,而且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各项工作中,很多家长毛遂自荐担任班级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民主管理中,积极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三)在日常管理中疏导。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小学阶段这个人生成长的打基础阶段,学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曾有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对农村来的哥哥歧视嫌弃。家长对孩子娇纵无礼的举动无计可施,焦虑万分。这件事引发我们深深思考,孩子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接纳,将来怎能期待他从事为千百万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事业呢?于是我们组织开展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系列班队活动,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活动中感受共同提高的喜悦,在互换玩具、互看图书中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为低年级同学打扫卫生中感受助人的成就等,学生们渐渐地养成了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敢于吃苦勇攀高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四)在行为规范中正身。“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有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群。曾深刻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教师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式一样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规范的言行举止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对学生最有效的德育手段。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职责决定了必须做“经师”和“人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为此,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把党性深深扎根于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不仅站得住,还能站得稳,努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自律,严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公正,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将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德育理论知识既能走上课堂,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实践的落脚点。三、弘扬主旋律,帮助自我成长“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曾指出,实践决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