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掩耳盗铃》教案设计【汇集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12024年《掩耳盗铃》教案设计【汇集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网友分享的“2024年《掩耳盗铃》教案设计【汇集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第一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1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2/21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3、检查讨论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⑸理解:“盗”、“掩”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盗:即“偷”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3/21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2、出示重点句: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板书:如果……就……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4/21(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出示:愚蠢(板书)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板书:自己欺骗自己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4、引读全文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⑶他是怎么做的?⑷结果怎样?5、熟读背诵:自由背指名背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5/21的话写下来。(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板书:错、蠢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1、抄写词语: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2、造句:只要……就……3、背诵课文。《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第二篇】《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6/21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多媒体课件1课时一、揭示课题,解题。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4生:讲故事??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7/21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3选择一个造句三、读课文,理解内容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第二部分(想办法)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四、总结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8/21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五、联系生活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六、拓展延伸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七、作业续写《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教案设计【第三篇】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9/21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第一次读文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二)第二次读文10/21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习“铛”,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二)交流汇报:这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11/21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用“如果……就……”造句。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12/21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四、揭示寓意、拓展学习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讨论:“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3.指导朗读。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13/21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