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1科学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科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科学教案【第一篇】一个下雨的清晨,手工区的报纸被雨淋湿了,老师不得已取消了当天的折纸活动,此举引发了孩子们的议论。梓扬说:“当我不小心弄湿了哥哥新买的图书时,哥哥急得跳起来。”可可说:“弄翻的茶水打湿了妹妹的衣袖时,妹妹冷得哭了。”帆帆说:“我和爸爸坐公交车,司机一个急刹车,爸爸的饮料打湿了手中的报纸,爸爸就没法看报了。”原来,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意外,给人们带来了小小的不便。那么,有什么快速、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湿报纸怎样变干”这个事件为契机,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1.通过参与“湿报纸变干”的系列小实验,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将湿报纸变干,初步了解“水遇热变成水蒸气”的特性。2/112.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较为灵活地运用语言、图表展示使湿报纸变干的过程和结果,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3.关注身边的事物特征,乐于动手动脑并体验探索的快乐。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1)幼儿已有填写“实验记录表”的经验;(2)在实验区域中投放过常见的操作工具,幼儿已认识工具名称及其基本使用方法。2.材料准备:(1)湿报纸、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操作材料并分类摆放;(2)“‘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若干(其中有一张教师用表挂在黑板上,其余的幼儿用表放在操作桌上),每张操作桌上有小盘子一个,内装记号笔和画着操作工具的图卡,长线插座一个。1.谈话导入,调动幼儿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参与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导入语:“今天早晨,刘老师的《晨报》被洒出的牛奶溅湿了,没法看,只好又买了一份。小朋友们见过类似的事情吗?”(1)鼓励幼儿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大胆与同伴交谈并自由发言。(师小结:“原来,类似报纸被打湿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给人们带来了不便。”)(2)出示“湿报纸”和一些画着实验工具的图卡,以问题激发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3/11师:“想想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使湿的报纸变干呢?”①幼儿两人为一组,分组讨论。②幼儿以组为单位,依次选派代表说出自己猜想的方法,其他组员作补充。(实录1:幼儿纷纷猜想如何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并积极发言。伟伟说:“我用电吹风,因为它吹干了妈妈的`湿头发。”琪琪说:“我用海绵,因为海绵吸干了我画画时的颜料水。”亮亮说:“我用微波炉,因为馒头在微波炉里加热时变干了。”还有幼儿说用台灯照、太阳晒等方法)。(3)老师及时用“粘贴图卡”形式记录在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并提议通过实验对这些猜想进行验证。2.展开实验,合作寻找使湿报纸变干的方法(1)指导语:“怎样使湿报纸变干呢?大家刚才想到了利用许多工具。你们看,老师在实验区域准备了吹风机、海绵、毛巾、台灯、取暖器等工具,你们可以选择自己猜想的其中一个工具,和小组内的伙伴共同进行实验验证,并填好‘实验记录表’。”(2)教师指导幼儿协调好计划实验。①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与组内同伴共同选定要做的实验1~2个。实验前要有明确的过程中实验员要相互合作,如选用吹风机的小组,可以让一个幼儿拿吹风机,另一个幼儿双手4/11拎着湿报纸上端的两个角配合实验。②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在一旁认真观察湿报纸的变化,在实验方法栏粘贴上相应的实验工具图卡。③实验结束后,小组观察记录员要如实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下实验成果。然后,组员共同查看记录表并交流分享实验的过程与结果。(3)各小组成员领取湿报纸,到实验区域开始实验(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4)实验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①提醒幼儿严格按照自定的实验计划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实验员、观察记录员要相互合作并注意用电安全。②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拿取湿报纸,避免撕破;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如安排实验顺序等。③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实验记录表、记录笔等不能随处乱扔;变干的报纸要悬挂在指定的墙角;等等。④建议幼儿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如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速度太慢,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在等待湿报纸变干的过程中,选择其他工具进行实验。(5)结束实验,小组填写“‘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3.成果展示。经验迁移(1)相互交流,鼓励幼儿跟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实验后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快乐。5/11(实录2:选择使用吹风机的幼儿,说湿报纸如果离吹风机太近了就容易被吹破,太远了又没有风,只有在适当的距离内吹湿报纸,才能使它又快又好地变干;选择使用干毛巾的幼儿,发现用力擦,湿报纸就变皱了,而平铺在干毛巾上吸干水分反而效果又快又好;选择太阳晒的幼儿发现湿报纸能变干但太慢了,于是同时进行其他实验;小观察记录员则说自己来回观察记录,非常忙。)(2)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情感体验,并及时将幼儿的实验成果汇总到示范用的“‘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上。(3)经验迁移:“如何利用今天的实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报纸打湿的事情,如衣服打湿了、图书打湿了等事情。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呢?”①启发幼儿调动生活经验和“湿报纸怎样变干”实验记录表想象力,大胆讲述,教师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想法给予肯定。②归纳幼儿的讲述情况,进一步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选材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征。活动从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报纸打湿后怎样快速变干”入手,有效调动了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2.为幼儿提供了操作、试验的机会。记录表上“粘贴的实验工具图卡”,巧妙地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提供多种材6/11料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解决了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效地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实验操作,探索“湿报纸怎样变干”并在图表上完成了记录任务,由此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学会用简单的比较、推理等方法去探索事物。3.活动注重在科学领域中整合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让幼儿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既增强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发展了合作等多种能力。科学教案【第二篇】1、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及基本生活习性,懂得分辨雌雄。2、知道阳澄湖大闸蟹是我们昆山的特产,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探索意识。1、螃蟹每组2只,透明塑料盒每组1只。2、阳澄湖大闸蟹幻灯片,电脑、电视机、实物展示仪。3、筷子若干。1、幼儿猜谜导入活动。老师:今天有一位朋友要到我们大四班来做客,会是谁呢?我们一起猜猜看: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请出今天的客人螃蟹。7/112、认识螃蟹1幼儿第一次观察螃蟹①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②请个别幼儿说说:它长什么样?③教师小结:青背、白肚、黄毛、金爪,长着八只脚,两只大钳,嘴里吐着泡泡。2第二次观察螃蟹①引导幼儿让螃蟹动起来,再比较雌雄的不同。②请个别幼儿说说有何新发现。③教师小结。3、介绍昆山特产——大闸蟹出示图片欣赏,知道它是昆山的特产。4、认识熟螃蟹自由讨论,结束活动。科学教案【第三篇】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8/11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学生交流答案。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6检测其他物体。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9/11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科学教案【第四篇】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叠次数越多越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活动难点: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桥的承重力的关系。ppt、纸盒若干、am纸人手一张、雪花片若干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幼儿回答完后,集体观看ppt,教10/11师小结: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都很牢固,可以行走,可以跑车。那今天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座小桥?老师介绍材料,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做桥墩,纸用来做桥面。做好后这座桥必须能够放一个雪花片玩具在上面。2、幼儿制作纸桥。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提问:你们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刚才大家做的纸桥都很成功,接下来你们要在桥上放三个雪花片,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放上?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老师:刚才经过大家的努力,做出的纸桥都能够放三个雪花片,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做的纸桥上面放的雪花片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自己想办法,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雪花片)。操作结束后,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雪花片?3、教师小结:“当纸弯曲(折叠)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折叠)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也就越大了,纸桥也就越牢固。4、给每名幼儿发一张新的纸,用弯曲折叠的方法重新做一座牢固的纸桥,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11/11悦。5、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变牢固的?(瓦、折叠扇、瓦楞纸等等)。教师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在进行部分环节时孩子的反应和效果不是很好,比如:刚开始带领孩子观看各种桥的图片时,我没有向孩子介绍桥的基本结构,导致部分幼儿在操作时不知道桥墩应如何摆放。在幼儿操作前没跟幼儿讲明白雪花片应放的位置,导致很多幼儿将雪花片放在桥墩上。在学生制作纸桥的过程中,我注意有效的巡视。对于学生们所做的纸桥形状不去干预,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部分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幼儿给予引导。当孩子们第一次全部完成了纸桥作品后,我及时、大面积的表扬,让幼儿在课的开始阶段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