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蜀道难教案设计(最新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蜀道难教案设计(最新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第一篇】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并能熟读成诵;2.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及重点名句的理解和翻译;3.把握诗歌结构、主旨,学会鉴赏分析李白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二、教学重点1.重点字、词、句的掌握,背诵全文;2.诗歌内容及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三、教学难点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的鉴赏分析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学生课前预习2.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解决字词,略晓诗意;2/30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诗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了解基础知识,疏通文句,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新课中国古代的“诗仙”李白已为大家所熟悉,上次课下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叫大家在课余时间预习新课《蜀道难》,具体要做好两件事情,你们还记得吧?不知道同学们都准备了怎么样了呢?那我们先请同学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李白。(学生们起来说出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师:那再请同学来说说你们都记得哪些李白的有名诗句呢?学生展示搜集的诗句(节选备用)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那么,接下来,3/30让我们开始学习新课——李白的《蜀道难》。2.李白简介(播放ppt上的音频文件,一段视频与幻灯片板书相结合来介绍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如《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全集》。(提醒学生,划线部分为识记点)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利用视频与文字结合的方式介绍作者添加趣味,吸引学生。3.解题及诵读1)简介文体知识4/30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2)诵读①欣赏《蜀道难》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③老师在最后做出明确,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加以强调。④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老师提点,然后全班齐读。说明: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这里以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是学生感知到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了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风格。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开放问题:①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5/30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②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挥)4.对同学们回答的点评及该课时的小结课堂小结(即对诗的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5.布置作业1)识记本节课中学到的文学常识,学习文中重点字词,下节课提问;2)试着自己翻译诗歌。(三)、第二课时1.复习式导入1)提问:①作者的字、号是什么?②本诗是近体诗吗?③就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进行提问。6/302)齐读课文2.把握文章结构1)提问回答式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学生思考并简答)老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如果不是,那么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给诗歌分段并概括大意(学生思考并简答)老师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诗的开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2)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3.简单讲解诗歌内容,并提醒同学们适当做笔记。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仰望蜀道时情不得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情的强烈。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难于上青天”,全诗主旨自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国开国久远,事迹难考。茫7/30然,难考)!尔来(开国以来,极言时间之漫长)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人员往来)。——写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对着,向着)太白有鸟道(只有飞鸟才通过的道,形容道路险峻。),可以横绝(横越)峨眉巅(顶峰)。地崩山摧(倒塌)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部分,写蜀道来历,开辟蜀道的艰难。叙述蜀过长期闭塞的情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最高峰),下有冲波(激流)逆折(往回倒流)之回川(大漩涡)。——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黄鹤(天鹅)之飞尚不得(能)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山路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山路曲折)萦(盘绕)岩峦。扪(摸)参历井仰胁息(屏住气,心情紧张的样子。),以手抚膺(胸)坐(因)长叹。——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景。“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虽有道,而人难行。问君(入蜀的友人)西游(入蜀)何时还?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不可攀。但见(只听见)悲鸟号古木(在古树丛中大声啼鸣),雄飞雌从(跟随)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衰谢)朱颜(使人脸色变白)!8/30——蜀地不可行。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飞奔而下的激流)瀑流争喧豗(hui,轰鸣声),砯(ping,水击岩石的声音,撞击)崖转(翻动)石万壑雷(千山万谷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为什么)来哉!——蜀道险恶,暗含“何苦而来”之意第二部分,写跋涉攀登之难。剑阁峥嵘而崔嵬(山势高大险峻的样子),一夫当关(守关),万夫莫开。所守(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通非,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化为狼与豺。——告诫西游人,剑阁为蜀之门户,形势险要,自然易发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猛虎长蛇比喻蜀地可能出现的不服从中央政府命令的叛乱者。);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后的`残酷景象。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第三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环境的险恶,亦即居留之难。4.探讨诗歌主旨讨论课后练习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时有哪些典故?这段描写有什么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讨论后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9/30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5.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1)小结: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处用典: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语出晋代张载的《剑阁铭》)三种主要情感:①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②表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③表达入署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2)课后作业①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②试做课后练习(四)、第三课时1.诵读全文,然后回答课后思考题——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课文后的练习来思考和回答。学生回答以后,老师总结:1)善用反复:由课后练习三得出,解释略。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10/30意。3)夸张到极致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2.对比思考鉴赏艺术特色(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参考回答:《蜀道难》把想象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诗人寄情于笔下的飞流急湍、奇峰险壑语言雄放,句式参差,把大自然,神化、历史和现实融为一炉,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而富有变化。《将进酒》大量运用大胆的夸张,借以表达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造成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借助想象写黄河从天而降,奔走大海,又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浪漫色彩极浓。还有大量数量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等等,表现出豪迈的诗情。综合:这就是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奇特的想象、大胆的11/30夸张和神话传说的融为一体,再加上巧妙的构思,流转自然的语言,使诗作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也有曲折,纵横捭阖,跌宕起伏。附:《将进酒》原文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说明:这一环节旨在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通过讨论,使学生再次感受李诗夸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