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情动人”是1成功的演讲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欣赏演讲和演讲稿的能力;2、练习在网络中查找、筛选资料。重点:通过听演讲、读演讲稿体验演讲和演讲稿中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难点:根据教学要求发表自己的评论。难点的突破:提供例子和相关文章进行模仿。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课时:二节课。一、导入语:(关于演讲的基本知识--什么是演讲及演讲技巧)二、欣赏《天下粮仓·卢焯剪官袍》一节演讲,说说演讲中感人的情境、语言或形象。三、阅读《爸爸,来世再与我为父女》一文,体会文中的感情,将你认为最动人的章节朗诵出来。2/13四、阅读评论,模仿点评。阅读《用哀惋的情思谱写的悼词》和《如何写精彩段落》两文章,用第2文章介绍的方法,对刚才欣赏的卢焯的演讲和《爸爸,来世再与我为父女》进行片段式点评,字数不限,形式不限。五、网上自主学习。按老师提供或自己查找的网站查阅:演讲稿、演讲录音、演讲稿欣赏评论。思考一个问题:在演讲稿和演讲中,感情的运用有那些方式?六、讨论交流。你对在演讲稿或演讲中如何运用感情有了怎样的感悟?口语训练·演讲要“以情动人”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第二篇】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一)、预习检查(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整体感知)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3/13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三)、情感把握。(合作探究)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4/13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四)、主旨理解。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七)、拓展(表达训练)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第三篇】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5/13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2课时一。介绍作者: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6/13二。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7/13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8/13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明确: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9/13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10/13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归纳总结: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初来乍到→初学乍练。五。作业:课后练习。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第四篇】通过学习《美腿与丑腿》,学会鉴赏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质朴、睿智的语言特色。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美腿与丑腿》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1、了解世界伟人富兰克林。2、理解作者的观点。11/13鉴赏文章严谨的论证结构,质朴、睿智的语言特色。理解文中苦乐在于心的道理,引导学生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认识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哲理来指导生活。正确理解富兰克林所说的“悲观”的生活情态,不单纯是愁容和牢骚,而是那种全无自省自察之意,成天沾沾自喜于苛责别人甚至以此为功的恶劣做法。自读法。(在学生自读的同时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多媒体教学设施,自制课件。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一: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一条小溪静静地流,几块零乱的石头。甲:这有什么好看的?雨后泥泞的小路、溪流、石头!乙:多美的景色!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雨后天边挂着彩虹……情景二:玫瑰园,一对孪生姐妹。甲:(被玫瑰刺破了手)这是个坏地方,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乙:这是个好地方,每根枝条上都有花。二、资料助读。(幻灯片出示作者资料以便学生了解作者其人。)12/13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大致了解作者观点。(出示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精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⑴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对作者的论证思路仔细梳理。⑶有的译文标题为“苦乐在于心”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⑷乐观、悲观不仅仅指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是指人内在的性格倾向,是一种心理行为。针对这两种心理行为,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发表意见,全班交流)(三)赏读课文,鉴赏课文的诸多美点。(学生自选角度品评课文。)如:哲理美。朴素的人生哲理折射出作者思想的光辉。悲观扼杀生的勇气、乐观激发生的激情,一念之间决定苦乐,行为习惯成就人生。……(四)悟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