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题西林壁古诗的教学设计_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网友分享的“题西林壁古诗的教学设计_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题西林壁古诗的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2/29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课件。一课时。(一)导入。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3/29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齐背)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1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4/29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五、课后拓展。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5/29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题西林壁古诗的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教学过程: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思考: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三、深入理解诗句。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6/29理解“寻”、“闻说”。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理解“缘”。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五、指导朗读。六、练习背诵。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三、理解诗意。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7/29看到庐山的全貌。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四、思考: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六、练习背诵。七、拓展延伸: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题西林壁古诗的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第三篇】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学习目标:8/29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课前准备: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二)出示: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注意适当解释(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一)揭示所学内容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9/29(二)初读诗句,正音1、出示古诗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4、请学生读。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2男女生比读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三)初步释疑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2随机交流。2、师相机补充:1诗是苏轼49岁写的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2、诗句是怎样写的?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0/294、释字解词:1横看——正面看2岭(圆)——峰(尖险)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3齐读诗句(一)明诗意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二)明事理1、提升庐山的真面: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11/29“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4、形象感知: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2盲人摸象的故事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二)出示:这是()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2/2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古诗的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第四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1课时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描写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教学过程13/29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