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教案【热选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9苏轼赤壁赋教案【热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苏轼赤壁赋教案【热选5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苏轼赤壁赋教案【第一篇】1、体会文章情感的波澜起伏;2、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引导学生以“美读”为桥梁进入文章意境,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接着以“望”字为立足点进一步“悟读”,从而理解作者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1、教师带感情范读全文(配乐配图)师:这是1文赋,既有诗歌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行云流水之致,老师希望能通过范读全文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传达给2/39大家,请同学们在诵读技巧处理及音乐转换中体验一下。2、思考:作者在泛舟赤壁时内心翻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3、美读以体会感情(让我们在美读中具体体验一下情感流淌的方向。)1师: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寥寥几笔便简洁明快地描绘出赤壁的秋江月色。①哪几句话是景物描写?江面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边诵边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爽平静——怡然自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瀚无边——疏朗开阔)(月出)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徘徊)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析:“诵”、“歌”: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凌”:任凭一叶扁舟凌越万顷秋江,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豪迈激越。(强化此心境:“浩浩乎”、“飘飘乎”)③全班配乐朗诵,体验情景交融(乐曲《高山流水》)平静——愉悦——豪迈2师: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禁不住快乐地扣舷而歌,却引出了一曲洞箫,幽咽悲凉(“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3/39如何描写?动情处……余音不绝,缭绕江面……使人如闻其声,也要凄然落泪……诵读指导: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学生判断重读字)(指名带感情吟诵,配乐《佛上殿》)3①师: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共赏清风明月,泛舟万顷秋江,此乃人生一大乐事,究竟是什么触动了“客”的心弦,从而吹出如此哀怨的乐曲?触景伤怀:赤壁江月——三国赤壁故事——一代枭雄曹操②指名诵读塑造曹操形象的语句(注意感情的跌宕)师:你觉得哪句话最具感染力,能传达内心感慨?指导:固一世——之雄也,(蓄势待发,气势如虹——字字千钧,千古定评)而今安——在——哉?(激流跌宕——沉重惆怅)亦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全班诵读体会③师: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反观微不足道的生命,“客”不免发出怎样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师:人生须臾,登仙乏术,无限空虚怅惘无处倾诉,只好4/39借箫声托付给冷清悲风,情感至此已落入低谷,似乎已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了。④师:是不是情感再也无法回升?苏子的哪一句话透露出“柳暗花明”之所在?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在宇宙间生生不息)师: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必要去“哀”了,至此似乎豁然开朗,最后开怀尽兴,尽得“共适”之趣。4、小结:情感流淌的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摇曳多姿。至此,我们已聆听到苏轼(主客)心声,要真正走进文章境界,除了“聆听”外,还得与作者产生“共鸣”。1、思考:掀起情感波澜,触发主客对答的源头在哪里?还记得幽咽悲凉的洞箫声因何而起吗?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执着的希望难免有失望师:“望穿秋水”,望的是什么?你听到歌者的心里话了吗?赤壁赋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美人”——圣主贤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5/39歌者复杂深沉的情怀无心流露,借助客人的箫声传达,高山流水遇知音,而引发了主客问答(借助“水”和“月”)2、披文以理解心声1讨论: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里?(“变”与“不变”)各自如何借助“水”和“月”喻理?分析:(客)由眼前所见长江、月亮——人生与宇宙对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恒、人事沧桑。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变”)(主)还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说起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终源源不绝;月亮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变那个月亮。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超然物外,功名富贵、荣辱得失如过眼云烟,精神自由。(“不变”)(客)托悲于风,叹息有志无为。(主)“无穷”江月为“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白发渔樵……)——“客”也解脱忧愁。板书:吾生须臾(客)——人事沧桑(变)——托悲于风6/39长江无穷望——水、月逝者如水(主)——物我无尽(不变)——共适江月盈虚者如月2师:我们有幸听取了主客间一场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对答,实际上主客对话均作者一人的内心独白(借主客问答以抒情写志乃赋的常用手法)①这意味着什么?是苏轼怎样的心情写照?波澜起伏的是苏轼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沧桑、物我无尽均是苏轼一人探求的结果。②你是否理解苏轼在贬谪逆境中寻求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并非完全的超脱,难免有志无为的苦闷,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脱,在自然规律中追求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老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物图卷中又一个显赫的名字。3师:也许在以“望”为立足点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会的“理”和“情”后,我们方真正理解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声(共鸣)。诵读:带着“我理解”的心态诵读第四段,加深领悟。(配乐《渔樵问答》)7/39结合你学过的诗文,谈谈对中国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看法。苏轼赤壁赋教案【第二篇】一、教材介绍《赤壁赋》是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的1讲读课文,是1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点文言实虚词。语文常识:苏轼,赋。2、学科能力:⑴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⑵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⑶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3、教育性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4、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总体安排8/39本文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第三课时文学鉴赏。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1、布置预习: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概括第三、四段段意。2、课件准备:配乐赤壁泛舟图。一、导语设计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1、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2、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3、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9/39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1、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2、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第1题训练重点是鉴赏作者对箫声的摹绘。第2题则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没有正误之分,错对之别,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发挥他们作为鉴赏主体的作用,教师扮演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对于第2题,学生会出现这样几种理解:⑴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主客问答,起过渡作用。⑵是为了与苏子从歌词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⑶箫声哀怨悲凉的音调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这几种认识都有道理,但都欠全面,教师可适当的点拨引导。四、指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写景抒情与议论相10/39结合的艺术手法,完成教学重点1、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曰片段幻灯,在哀怨、忧伤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三段。2、质疑设问:⑴概括客曰的意思。⑵找出第三段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第⑴题的设计在于鉴赏客的哀痛的思想感情,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题的设计在于鉴赏艺术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说清它们有怎样的联系。)要点点拨:眼前的江水明月山川(写景);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议论);哀叹自身的渺小(抒情)。3、播放赤壁泛舟图苏子回答的片段幻灯,在优美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四段。4、质疑设问:⑴用自己的话转述苏子的意思。⑵对苏子的这种认识作出评价。(设计这两道题,目的是鉴赏分析苏子的思想感情。第⑴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题学生的看法会很发散,教师要做好点拨。)下面是关于第⑵题鉴赏分析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11/39生:苏轼的观点很具辩证色彩,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身处逆境而心胸坦荡旷达,难能可贵。生:苏轼的观点无非就是要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看不出来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师:对这两位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立刻作出评价,而是继续设疑激趣:有人认为,客的观点实际上是苏轼思想的委婉流露,你们怎么看?(设置这一疑问,目的是要学生加深苏轼被贬后矛盾思想的理解,并照应前面辞赋文体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的讲解。)生: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巧妙地流露了自己被贬黄州后郁闷愁苦而又乐观旷达,意欲实现个人抱负的思想感情,比起直接坦陈个人心迹,真是巧妙。师: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政治失意或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往往会陷入苦闷、迷惘之中,苏轼也不例外,但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并不消极沉沦、萎靡不振,而是以自己豪放乐观的胸襟去拥抱生活。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能用简单的积极或消极来概括,但他那种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不应给我们很多启示吗?──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活着。学生围绕世界观、人生观的话题充分发表看法。五、总结,布置作业分析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设计此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12/39回答该题,既要考虑思想感情的表达,又要考虑艺术手法的表现。)以人为本是《赤壁赋》课例分析的灵魂和精华。而通过审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做鉴赏活动的主体是文学鉴赏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学者绝不能采取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去寻求、去发现。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种观念和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现。教学中,教师围绕鉴赏主题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鉴赏、审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联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家庭作业的设置更体现了这一目的。学生的思维发散了,鉴赏的味道也就出来了,教师再适宜地辅以引导和点拨,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轻松解决,很好地完成了本课同时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真正培养了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苏轼赤壁赋教案【第三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