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教材概要第一章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国家的一贯方针;“隐患可消除,事故可避免”,是我们每一个安全生产工作者必须坚信的一条基本原则。任何事故,无论是自然事故、技术事故,拟或是责任事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可查的!一般来讲,也都是有预兆的!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积极消除隐患,采取正确的必要预防措施,事故总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我们通过事故案例分析,从中吸取教训,增强预防各类事故的经验和知识,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且能够正确地提出消除隐患和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和办法,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我们每个安全生产工作者的天职和应尽的责任!第一节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一、安全生产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熟悉)(一)基本概念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危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之根源或状态。(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二、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掌握)1、直观经验法直观经验法包括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方法。1)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2)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总结生产经验有助于辨识危险,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找出危险、危害因素。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或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预先危险、危害性分析(PHA)、危险、危害度分析、事件树(ETA)、事故树(FTA)、原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三、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重大工业事故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可燃性物质泄漏,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烟云,遇到火源引起火灾或爆炸;另一类是大量有毒物质的突然泄漏,在大面积内造成死亡、中毒和环境污染。造成事故的可能性既与化学品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中危险、危害物质数量有关。四、危险评价的基本方法危险评价起源于30年代美国的保险行业。目前用于进行企业(生产过程或装置)危险评价方法已达几十种。危险评价方法已从初期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半定量和定量评价。危险评价包括危险辨识和危险评价两部分。(1)安全检查表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作安全检查表。(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但是,要取得这三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却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可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3)其他几种主要的分析方法初步危险分析PHA法:初步危险分析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元件、器件的故障开始,逐次分析其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事件树分析ETA法: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情况下,分析此初因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事件序列的结果,从而定性与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并帮助分析人员获得正确的决策。故障树分析(FTA)法: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得到形象、简洁的逻辑树图形,以图形的方式表明“系统是怎样失效的”。第二节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1.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危害因素。(3)处置危险、危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1)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或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2)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2)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5)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3.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1)针对性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2)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3)经济合理性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劳动安全卫生指标提出事故预防对策。二、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消除、预防和减弱危险、危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劳动过程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理,现将几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分列如下。(7条)1.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机械化,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自动化,可以消除人身伤害的危险性。2.设置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3.机械强度试验为了安全要求,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一定必要的机械强度。试验的方法为每隔一定时期使所试验的对象承受比工作负荷高的试验负荷,如果所试验的对象在试验时间内没有破损,也没有发生剩余变形或其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毛病,就认为是合格,可以准许运行。4.电气安全对策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花爆炸和防静电等,防止电气事故可采用5项对策。(1)安全认证。(2)备用电源。(3)防触电。(4)电气防火防爆。(5)防静电措施。5.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机器设备是生产的主要工具,它在运转过程中总不免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以延长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效用、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它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洁工作地点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地点。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置,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工作地点的整洁也很重要。工作地点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随时清除废屑、堆放整齐,修复损坏的地面以保持工作地点的整洁。7.个人防护用品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时,必须根据须防护的危险、危害因素和危险、危害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第三节应急预案与响应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而且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应急救援,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应急预案的级别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地点及应急方式,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我国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将事故应急预案分成6个级别。1.Ⅰ级(企业级)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终端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地区域内。2.Ⅱ级(县、市/社区级)所涉及的事故其影响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可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力量所能控制。3.Ⅲ级(地区/市级)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4.Ⅳ级(省级)对可能发生的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应建立省级事故应急反应预案。这类意外事故需用全省范围内的力量来控制。5.Ⅴ级(区域级)事故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范围可能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控制事故需邻近省、市力量援助的,应建立区域级应急救援预案。6.Ⅵ级(国家级)对事故后果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应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二、应急预案的类型(了解)根据事故应急预案的对象和级别,应急预案可分为4种类型。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针对已辨识的危险采取特定应急行动。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2.应急响应预案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响应预案,如化学泄漏事故的应急响应预案、台风应急响应预案等。3.互助应急预案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这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4.应急管理预案应急管理预案是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