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参考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档,供参考1/26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参考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参考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一、导入解题好文档,供参考2/26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二、朗读感知指名朗读。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三、品味鉴赏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好文档,供参考3/26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好文档,供参考4/26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四、讨论探究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好文档,供参考5/26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五、拓展延伸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好文档,供参考6/26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二篇】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好文档,供参考7/26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好文档,供参考8/26教学难点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设计思想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4.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好文档,供参考9/26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一、导入课文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1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二、走进陶渊明(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好文档,供参考10/26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①第一段:归--悲――追――非。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好文档,供参考11/26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好文档,供参考12/26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