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3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关于当代青年婚恋观3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当代青年婚恋观1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他们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从而使得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大学生婚恋观的涵义婚恋观是个体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总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对待婚姻、恋爱的态度和行为,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爱情是婚姻和恋爱的感情基础和重要内容,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爱情的内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1]。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爱情是人的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2]。现代的爱情是两性间的一种特殊社会精2/15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特征:自由、平等、强烈、持久、排他、以互爱为前提。婚恋的定义婚恋即婚姻和恋爱行为。婚姻是指依法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是指男女两人通过合法的结婚手续在性生活、社会生活及经济等方面过着共同生活的关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3]。美好的爱情要经历一个萌芽、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按进程可分为初恋期、热恋期和恋爱质变期(失恋或结合)[3]。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较少涉及结婚,因而大学生婚恋的研究主要是恋爱心理研究。婚恋价值观婚恋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婚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3]。由于婚恋价值观对婚恋行为所具有的评价、指导和选择作用,使其在婚恋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婚恋道德观婚恋道德观是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的观念系统。婚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交往方式,必须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制约,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3]。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被认为是高尚的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反之(如婚前性行为、非婚同居等)会受到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及良心的谴责。婚恋道德观对个体婚恋行为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制约作用。2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婚恋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3/15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大学生心理学》为代表,大学生爱情心理被正式列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4]。最初的研究一般为大学生婚恋心理的现象描述,以理论和思辩为主。近年来的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多角度的比较研究逐渐增多[5-10],信、效度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对有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5-10]。恋爱时机在校恋爱,普遍赞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随着身心的发展,已进入恋爱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异性交往有强烈要求。相关调查表明,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恋爱“很正常,是大学生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约30%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11],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寻找婚姻配偶的最好机会”和“可以促进学习”[12]。总的来说,80%以上(有的研究显示为97%以上[8])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赞同在校谈恋爱成了大学生的普遍态度。恋爱动机多元取向,相对积极。恋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某种恋爱目的内在动力。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大学生对恋爱目的的认识分歧较大。黄希庭等[3]的调查显示,%的男生和%的女生认为恋爱的动机是“为了寻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胡利人[8]以相同的问题选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的男生和%的女生赞同以上观点;王香婷等[13]的调查显示,%的大学生认为谈4/15恋爱是为了“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是“两情相悦”、“寂寞、无聊、空虚时有感情寄托”、“随大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11]。近60%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认识上尚属积极,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是因为寂寞、空虚、攀比、虚荣甚至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且比例有不断上升趋势。婚姻观念重视爱情,向往婚姻。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以往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胡利人[8]调查表明,关于“恋爱是否为婚姻的基础”,%的大学生持肯定或基本肯定观点,%认为“结婚一定要有爱情”,女大学生持肯定观点者更多。董晓璐[14]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婚姻是幸福的。韩广梅[12]调查发现,70%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结婚是幸福的”。但是,董晓璐[14]调查也发现,近10%的学生认为“婚姻是坟墓”、“最好是只同居,不结婚”、“独身要比结婚好”。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很重视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对婚姻持积极、向往的态度。择偶标准注重人品,郎才女貌。择偶标准是人们在择偶时的价值取向,是婚恋价值观集中而具体的体现[3]。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有着显著的时代性、多样性,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品德、审美、才能等方面。黄希庭等[3]的调查显示,男生5/15重视对方的性格(%)、品质(%),女生在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和%。女生更重视对方的才华(%),男生更重视女生的相貌(%)。韩广梅[12]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择偶时把“人品”放在首位,其次是“才能”和“性格”,“外貌”和“气质”居第4,5位。董晓璐[14]调查发现,大学生择偶标准以“人品”和“性格”为重,男生和女生排在第一的都是“人品”,分别占%和%。胡利人[8]调查显示,大学生择偶标准排在首位的是“诚实可靠”,男生“长相好”选择率高于女生。综合以上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普遍注重人品,同时也应了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郎才女貌。性的观念较为宽容,日趋开放。性的观念是人们对待性问题较为稳定的看法和评价态度。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集中表现在对贞操、非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黄希庭等[3]调查表明,%的男生和%的女生对“看中恋爱对象的贞操”持不同意或不确定的态度。郑夕春[11]调查表明,高达%的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个人私事,别人不便评价”,%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可以接受”,%对非婚同居持认同态度,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孙景艳[9]问卷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宽容的态度。胡利人[8]调查显示,%的男生和%的女生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双方愿意别人就不必干涉婚前性行为”。董晓璐[14]调查发现,%的大学生认为“性是恋爱的内容之一”,%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等观点,在大学生6/15中有较高的认同度,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性的观念较为宽容、开放,且比例呈上升趋势。3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对策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措施,指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爱情的神圣性和婚姻的严肃性,教育他们遵守婚恋的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婚恋心理,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个体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15]。通过人格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层了解,掌握自我价值、人生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婚恋观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加以综合,认识婚恋观中的人格体现,培养其独立、理性、自律、负责的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任。道德教育婚恋不仅仅是为了性欲,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婚恋双方不仅要求相互信任、忠诚,还要求互相帮助、负责;否则,两性关系、家庭生活就没有安全感。应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性别角色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游戏婚恋是极端危险的,不但会使人的道德堕落,甚至有可能毁灭一生[16]。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家庭的责任感,强化自身的道德约束力,提高自我选择能力,做一个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7/15爱情教育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的最高层次应该是性爱与情爱的和谐与统一[17]。同时,爱情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的高尚性和神圣性,妥善处理好情爱与性爱、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为将来的成家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性的教育传统教育中对性这个问题几乎是避而不谈,或谈“性”色变,使得在校大学生从少年时就缺乏性的常识。大学生经常被性生理和性心理困忧,产生性焦虑与自我否定,一些大学生因为性冲动而导致越轨的性行为[14]。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严肃的、科学的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同时还要进行性法制教育,在新生入校之后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讲座和课程,或聘请专家指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观念,面对性冲动时更为理性。择偶教育恋爱是爱情的结合。婚姻是两个人社会关系的结合,择偶不仅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要引导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考虑哪些条件更为重要,现在自己或是恋人在人品、性格、智力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对下一代会有怎样的影响,哪些条件更有利于将来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指出男生只注重女生外貌的弊端,突出对女性内在涵养的追求;要对一些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强调女生对未来婚姻的理智选择。8/15当代青年婚恋观21现代大学生婚恋观概述婚恋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婚姻与恋爱,其实质就是指男女关系之中的婚姻与爱情关系。在爱情和婚姻的辩论关系中,爱情和婚姻是相辅相成的。爱情在男女之间的存在是极其微妙的。爱情是自由男女之间的牵扯,而婚姻则是爱情转换为亲情的转换器。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婚恋观既不是“唯精神论”,也不是“唯性欲论”,而是人类情感发展的辩证统一。从伦理学层面看,婚恋作为异性之间特殊的亲密交往方式,存在着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之间的差别。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限制着全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程。”2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有关婚恋的各种信息的渠道是丰富的,也是多元化的。据有关新闻媒体的报告,自从国家不再奖励晚婚晚育之后,便有大学生请假回家结婚现象的发生。正是这样的政策和政策下大学生的反映,使得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婚恋状况的表现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下文中我们分析一下现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与80、90年代的人们相比,当代大学生处于心理素质比9/15较低,承受能力比较差的阶段。超过80%的学生都是在心理状况还没有达到一个较好的情况之下,在自己还没有能够充分准备的情况之下,仅仅只是由于周围的朋友都谈了恋爱,或者是由于自己内心的孤独孤单状况才去谈恋爱,而不是在心理上充分准备了之后才进入爱情的状态。同时,有少数的同学与多个异性同学保持多角度模糊暧昧的关系,她们的心理表现更加的模糊,难以掌握。有些则表现为展现自己十分具有魅力。在爱情双方的互不了解的情况之下,仅仅只是凭借着男女之间的孤独感从而促成男女关系。这样的状况会导致爱情双方极易出现问题。在上述的调查研究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的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经济方面的影响较少,对于感情的真挚性重视较高。②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一项男女双方的择偶因素影响的调查报告之中显示,长相外貌(%),是否具有共同语言(33%),经济能力(%)成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选择人生伴侣方面共同的考虑因素。对于容貌的要求,则男生比女生的要求要高。这表明今天的大学生选取爱情目标趋于理性,在重视感情生活的同时也考虑到了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当然,当代大学生并不以物质基础作为决定婚恋的因素,他们更加倾向于情感。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志同道合,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