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2023秋季学期九年级10月月考测试卷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本试卷今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21分)阅读是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正开展“阅读的魅力”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一)阅读陶冶情操诗歌用最美的字符和音节传达出对人生的体悟,对自然的讴歌。走进诗歌天地,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分外妖ráo()的北国风光,也可以领略人间四月天的轻灵、娉婷,还可以聆听那对人民总理的深情呼唤,感受那浓重萦绕于海峡游子心间的乡愁……让我们心无旁骛地阅读诗歌,感受诗歌魅力接受美的熏陶。(二)阅读启迪心智好文章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濡养我们的心灵。正所谓:“,”。在阅读中,我们明白做事要集中精力,不能亵渎职业的神圣;我们懂得了教养箴言:不是矫揉造作、附庸风雅、自吹自擂,而是应尊重他人;我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将精神的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让我们精神悲戚,形销骨立。我们要记得对于精神垃圾不能置之不理,应及时清扫,让圣洁的阳光重新照进我们的世界。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妖ráo()箴()言2.解释文段(一)中加点的词语。(2分)(1)娉婷:(2)置之不理:3.文段(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3分)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文段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2分)①开卷洞明人生真谛②山水吟咏文人性情③读书练达世间性情④书香描绘名士风貌上联:下联:5.文段(一)中画横线句的语病是:,应修改为:(2分)(三)阅读传承文化6.下面是古诗文朗诵会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10分)古诗文是一幅幅无声画。遥望秦岭,见“云横秦岭家何在,①的苍凉之景(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漫步山林,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②”的朝暮之变(欧阳修《醉翁亭记》);羁旅他乡,望“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山野之色(③《商山早行》);途经古宅,感“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的寥落之悲(刘长卿《④》)。古诗文是一首首有声曲。怀旧的感伤,在笛音中更显悲凉,“⑤,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战乱的愁绪,在秋夜雁声中愈发深沉,“⑦,⑧”(杜甫《月夜忆舍弟》);自信的宣言,在人生困境中更显嘹亮,“⑨,⑩”(李白《行路难(其一)》)。让我们在古典诗词中丰富精神世界,传承中华文化吧!二、阅读(4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7分)【材料一】风筝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据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流行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到了清代,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风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风筝也深受人们喜爱。(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一派天真温馨。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在古人眼里,清明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而到了现在,人们把放风筝当做是一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夫,像放风筝这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健身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材料三】市民参与风筝活动目的调查一览表目的人数百分比排序强身健体36968.33%3娱乐身心44782.78%1兴趣爱好41777.22%2亲子活动26148.33%4其他11421.11%5(数据来自《潍坊市参与风筝活动现状调查》)7.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A.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风筝,可见风筝在我国起源早,历史悠久。B.随着造纸术发展,从宋代开始纸糊风筝兴起,放风筝成了当时人们喜爱的活动。C.古代风筝上绘制的图案非常讲究,比如绘制蝙蝠图案,寄托人们对幸福的追求。D.对古代人而言,清明节在户外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也是一种巫术行为。8.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古代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图案的寓意。B.加点词“据记载”表明风筝在中国的起源早有史料依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划线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北宋时期人们放风筝的温馨场景。D.材料二介绍内容印证了材料一所说“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流行的户外活动”。9.从古代到现代,为什么人们喜欢放风筝?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父亲的屠龙术舒飞廉①寒冬腊月,在二楼上,用那个朱砂红的电锅,煮一点水饺,喝一点辣酒,来讲讲过去六七十年间父亲解锁到的技能。②他老人家一定会得意地将二胡列为第一。十年前他带着母亲远赴南宁,入住我弟弟家,还只能将我送的一把“水货”二胡嘎嘎拉响,杀鸡赶鸭,勉强凑成一支曲子。他在母亲的抗议与投诉中坚持不懈,去公园找师父,上网搜视频,在小院里将他的《二泉映月》拉给水池里的巴西龟与笼子中的荷兰鼠听。现在他在小区的凉亭里拉二胡,路人都会情不自禁,在小河淌水般优雅而流畅的弦乐里停下脚步,上午九十点老人们聚在邕江边唱戏赛歌,都得指望他的一把二胡来定调与伴奏。③虽然晚年在城市社区里“大放异彩”,但父亲也还是常常抱怨自己“农村户口”的身份,觉得一辈子务农,“腿上的泥巴都没有洗干净”,这一份难过,恐怕还有一点点像孔老夫子。孔子讲:“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父亲大概也是如此。他旱年做生产队管技术的副队长,种稻、播麦、栽棉花,都是好手,上一辈种田人的活计,没有不会的。④种地求得温饱,但想以此赚到钱,将我们兄妹四个先后送进学校,是不够的。父母应对的办法,是每年开春去金神庙集上捉两头猪崽,养育到冬天,由隔壁垮的屠夫来过秤买走。春天老母鸡开窠孵二三十只鸡,年底也可返市集卖出钱。秋冬农闲,父亲与村里的男将们一起合办糖坊,剁麦芽,煮粳米,熬制饴糖。寒冬的霜雪之晨,父亲就会在匝地扑面的鸡鸣声里,推自行车出门,去陡岗镇各乡村叫卖麦芽糖。⑤父亲又听人讲,种蘑菇可以发财,他立马决定将我们家六间房中的两间房腾出来,去镇上买回小山一般的棉籽壳,热水瓶大小的菌种袋,将它们平整成菇床,浇水润湿,以生长平菇。平菇的生长就是一首史诗,一部交响乐。先是菌丝在菇床上伸展,纵横交织,深秋田野里的蛛网一般,渐渐地又印上了浓霜,出现一群一群粟粒般的突起,飞速地长大,变成一簇簇灰白的耳朵,搭出来重峦叠嶂的“菇丘”,这个蘑菇的王国就到了鼎盛的时刻。初冬里我们又惊又喜地收割掉这个蘑菇国,将菇床扫荡成为平原,它们还会复辟兴起第二波、第三波,大概要到过完年之后的初春,这两间厢房里的蘑菇剧才能进入尾声。⑥父亲后来停了菇田,将菜园交给母亲,专心钻研起了泥瓦匠的手艺。他不用吊线锤等工具,就可以飞快将一堵墙砌得笔直。在他砌墙、安柱、粉刷、贴瓷砖等“瓦匠”细目里,我最佩服的,是他盘得来一手好灶。新屋既成,只有厨屋里垒起了灶,在屋顶鳞鳞的黑瓦与矫矫屋脊间升起炊烟,这个集主人夫妇半辈子的心血,迭代兴建的房屋才有了灵魂。以砖与泥搭出基底,基底灶身往上,是分隔出不同功能区域的灶膛;由灶门进入,是宽敞的前室与稍稍逼仄的后室,在中间又微微向内凹出小小的半圆的耳室;后室尾部拱曲起来烟囱,穿过屋顶,显露三四尺左右,再戴上瓦帽,以防雨雪灌注。由灶膛向上铺设灶面,灶门上是挡火墙,前室上砌,可以稳稳地嵌住一口八印铁锅,后室是五印铁锅,耳室可以镶下一个铝制的鼓形汤锅。最后将挡火墙、灶台、室内的一截烟囱都镶上白色的马赛克,一头有脏腑的土灶,就算是大功告成。置放几天,干透了,就可以由主妇试试新火。⑦我们家的灶,当然也是父亲亲手盘的。腊月二十四,祭灶日,晚饭后母亲在灶门口点菜油灯,照着灶神老人家上路去天庭做年终的报告。我们虽然已经有了“饴糖自由”,但并不会在油灯旁放一碟糖块哄他说好话。我们这样的人家供养的灶神大叔,会有什么坏心眼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⑧不知道父亲现在拉着他的二胡,会不会想起他的这些“多能鄙事”。这些手艺与技能,而今也在变成屠龙术,就像当年由我们家的烟囱里飘散出来的炊烟,带着人间的馨香,已经隐入到过去世界。(选自2022年12月6日《文汇报》,有改动)10.根据文意概括父亲“解锁到的技能”,填写下面表格。(3分)时间技能①种稻、播麦、栽棉花抚养子女时发展农副产业(养猪、鸡、熬制饴糖、种平菇)停了菇田后②父亲晚年生活时③.11.结合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平菇的生长就是一首史诗,一部交响乐。12.班里决定将文中某个片段拍成一段短视频,请你帮他选择一个情节,在下面几种风格的音乐中,选一种作为配乐,并说明理由。(提示:可从配乐与故事的环境气氛、人物情绪的契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3分)A.轻松愉悦B.平和舒缓C.哀婉低沉我选择(填序号)风格的音乐为(情节内容)作配乐,因为13.“屠龙术”一般指深奥难学但是缺乏实用性的技巧。文章以“父亲的屠龙术”为题有何妙处?(4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4.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小序写了作词的缘由。当时作者任密州太守,与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怀念手足写下了这首词。B.开篇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流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C.上阙一个“我欲”,一个“又恐”,情感波澜起伏,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用明月衬别情,颇含怨怅愤懑之意。15.小邕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学,你觉得是否合适?说说理由。(3分)(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甲】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