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开发本土育人资源为德育研学赋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讲义文稿】开发本土育人资源为德育研学赋能A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在行动中体悟的特征契合德育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德育价值,能有效化解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刻板教学、与生活世界脱离、实践活动缺乏有机整合等问题。为此,应当整合本土育人资源为研学赋能。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包罗万象,但并不是所有社会资源都具有德育特性。能具有德育特性的社会资源不外乎这些特征:一是能够纳入到德育活动之中;凡在现实性上未能进入德育活动的社会资源,都不能视为德育资源。二是能够成为联系德育主体与客体的介体,即是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通道。三是能够承载并传递一定德育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也具有历史性,即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例如常德,它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发源地,但这里的山、水、人、城等社会资源本身不会自发地、更不会自觉地对德育过程产生相应的作用,而是经过研学导师将其“天然关系”转化为“为我关系”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后,才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所谓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就是把遵循一般性社会资源开发利用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统一起来。积极开发德育重点研学基地研学旅行具有体验性、交互性、具身性,能够促进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融通。根据“情境体验”的要求,必须积极开发德育重点研学基地,让学生在“研”与“学”中启智润德。例如常德德文化中有“山之德”“水之德”“人之德”“城之德”,它们之间有着诸多的共性,彼此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一个“德文化”景点,涉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多个方面,是多对多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德育研学基地就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山之德”中建立开发德山研学基地,利用好德山的善卷文化,德山对佛教、道教兼容并蓄;建设太阳山研学基地,开发利用太阳山自然环境资源,表现常德人民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水之德”则是重点开发沅江、穿紫河、柳叶湖三大水系,弘扬孕育之水的温柔包容、通达之水的清正通达、生态之水的文明教育精神,让它们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重点促进各大水系之间的连接,建立起常德“水之德”研学基地。“人之德”要进行全面开发,“善”“智”“忠”“孝”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人能够同时拥有的美德。因此,应建立起系统的“人之德”研学基地,更好培育中小学生的美德。“城之德”则要继续完善现有的研学基地,加入更多英雄之城、艺术之城的元素,打造精品德育研学基地。推动研学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现有的研学课程和内容较多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而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则有待彰显。例如常德,可以加强研学内容中对善卷老人、丁玲等历史名人理想信念分析,更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分析穿紫河从“臭水沟”变成通达之水历程的演变,人们攀登太阳山目的由祭祀太阳神转变成假期休闲看日出的演变,确定价值取向,强化自我认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及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学习常德会战的历史,纪念抗日将士,加强红色主题教育。建立“道听途说”“情景渗透”“身体力行”“头脑风暴”特色模式。“道听途说”即在景区关键点聘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和讲解,发挥他山之石的功效;“情景渗透”即在景区关键点让学生沉浸相关德育教学的真实或仿真情境中,有感同身受的作用;“身体力行”即在景区关键点通过各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场景,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头脑风暴”即在研学导师和专家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实现灵感互动和思想的感悟。研学过程中采用以上几种特色模式,能够让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充满趣味性。在景区关键点强化内容的研学模式,也可以使得学生对德育研学旅行的重点内容理解加深。完善权威、原真、开放的德育研学环境现代德育拥有专业的研学导师、真实的景区景点、讲解式的教学模式、较为开放的思维交流,可以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常德有北宋认定和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有德祖善卷德泽天下的善卷祠、有“孝”传古今的刘海砍樵之渔樵村、有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故乡、有囊萤夜读的晋人车胤故地、有壮怀激烈的常德会战纪念碑、有全国首批海绵示范城市……有助于构建和完善权威、原真、开放的德育研学环境,充分利用优质德育资源,发挥德育的润化功能。在研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代入不同的人物身份,体验不一样的德文化。开放思维空间,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知“德”到践“德”,在道德的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和自我修“德”,能收到立德树人的实效。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