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运用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就开展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调查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调查研究、怎样做好调查研究等根本问题,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有在全面梳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生成逻辑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和领会其中的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才能增强调查研究本领,提高调查研究实效,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工作稳步前进。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报告、讲话、文章、批示等文献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发展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的支撑。(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调查研究思想的赓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主张要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他们虽未曾明确提出“调查研究”的概念,但其重视调查研究的思想内蕴于辩证唯物主义之中。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展认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他主张通过社会实践去区分真理和谬误。恩格斯深入基层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的具体状况,“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深化了对于当时英国工人生产生活的整体认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着。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列宁同样注重调查研究,强调只有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他强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研究、革命斗争等领域一以贯之的调查研究思想,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调查研究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意涵,成为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源头。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开展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有关调查研究的系列认识。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通过细致密集的调研,写出许多调查报告名篇,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为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撑。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亲自动手进行调查研究。“我们今后制定具体政策和解决问题,……要经过调查研究,把下面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政策,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计划,再到群众中去贯彻实行,并且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丰富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认知。江泽民认为,全党同志必须深入各个领域的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胡锦涛进一步指出:“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我们才能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胸中有数。”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现实情况的周密调查研究。我们党依靠调查研究制定重大战略决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根基。(二)历史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调查研究”思想的继承创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调查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采风制度,《汉书·艺文志》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意为君王依靠采诗官所采之诗体察民情民意,总结治国的得失,考查官员的政绩,以便作出相应的调整。春秋时期,管仲创作的《管子·问》篇中的“问”,又叫“问事”,现代语汇称为“调查”,其提出数十个要“问”的题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全面的社会调查提纲”。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提出“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耳朵听见不如亲眼看见,亲眼看见不如亲自去做,亲自去做不如亲手把它辨别清楚,强调了展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宋代大儒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调查和实践,人们才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明末儒士顾炎武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强调学术研究要同国家实际、社会实践的需要结合起来,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反复考订而成。总而言之,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实事求是、重视践履笃行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主线和价值取向,并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调查研究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构成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文章、访谈中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意蕴,多次对传统文化中调研观、知行观、践履观等相关思想进行论述,进而丰富发展了调查研究思想。其一,对于调研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指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其二,对于知行观的问题,“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其三,关于践履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同时他强调“善行者究其难”,要求党员干部要善于实践,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调研思想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提供了历史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调研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将其拓展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三)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个人成长、从政生涯的系统思考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生活成长和政治实践过程密不可分。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总书记,他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纵横跨越中国版图,始终传承和践行着党的优良传统,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光辉榜样、发挥引领作用。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了解到当地缺煤缺柴,于是他前后两次到四川学习调研沼气池的修建技术,回来建造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观察到梁家河村水土流失严重、农田产量低的劣势,他组织带领群众筑坝造田、打大口井,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后来,习近平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强调“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用三年时间调研完了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接着,习近平一到福州任职,就以调查研究起步开局,深度调研限制发展的各种问题,将每年3月定为福州市的调查研究月,大兴调研以推动科学决策在福州得以蔚然成风。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至少每周都会安排一次调研,围绕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创造性提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旧率先垂范、大力倡导调查研究,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干事路径,基于调查研究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科学解答。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顶风踏雪赶往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考察调研,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此后,他不断接访调研、访贫问苦、问政于民,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十八洞村调研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开展“网络问计”,从跨越三省市调研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课题再到整体调研东三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十余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躬身调研,不断认识国情、寻求规律、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发展调查研究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二、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指向的新论断、新阐释和新回答,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调查研究的原则要求、价值立场、目标导向、实践路径,既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又回应了如何看、怎么办的困惑,实现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科学完备、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系。(一)原则要求:摸实摸透真相,注重实际效果调查研究要以事实为依据,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为全党树立了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的光辉典范。他在阜平县调研时谈到“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贫,通过典型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况,窥一斑而见全豹”,只有这样,才利于我们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喊口号,要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在陕西调研时强调“重要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方法、总结经验”,始终将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作为提高调研实效的关键一步,以事实为依据,时时处处把求实精神牢记于心、付之于行。调查研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重视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指出要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各地围绕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不断优化扶贫思路和扶贫措施,最终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吸取基层经验和群众智慧,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只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有效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