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4年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渔歌子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渔歌子教案【第一篇】《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片断一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2/20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片断二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生1读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生读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扑咚、扑咚”的声音。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片断三3/20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生1:钓到了好心情。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4/20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渔歌子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二,初读,读顺词1.出示《渔歌子》,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4.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三,再读,明诗意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5/20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4.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四,精读,品词味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6/20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2.品析青,绿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学生自主探究.7/20(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2.了解作者:(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师引: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8/20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层层递进)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浣溪沙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学生读通诗句.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9/20(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七.总结,升华.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教学反思10/20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11/20渔歌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渔歌子教案【第三篇】《渔歌子》教学反思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