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现阶段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特征是,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亚太安全局势演变和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首要因素。美国外交战略的重心加速转向亚太,继续利用海上安全问题对“雁型安全模式”进行升级,力争打造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世纪”。亚太地区军备呈现竞赛趋势,中国周边国家利益分化重组加快。与前两年相比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1.海上问题矛盾激化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我国和周边国家海上争端不断上升。2009年以来,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尤其在南海,我国和菲律宾、越南摩擦不断。在东海也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中日关系一度出现严重倒退。此外一些国际舆论大肆炒作中国发展海上力量还有很多大国企图插手介入南海问题,以所谓国际航行自由‘’抢占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美国宣布在新加坡部署一艘近海战舰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标志着越战以来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其矛头直指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强硬立场和行为不仅受美国对地区安全的承诺和支持的鼓舞,同时也有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困境压力。在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除柬埔寨、缅甸外,其余16个国家都谈到了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国家表示对南海的关切。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周边国家在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力图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夸大南海争端既是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的抓手也是周边国家平衡中国影响力和塑造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手段。南海争议已经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也将成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主导权转移的一个信号。有必要引起警惕的是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与台海两岸关系联系到一起。中国台湾地区也对南海声称拥有主权如果中国台湾因实际控制的岛屿与周边地区发生武力冲突那么各方如何有效控制局势将是一个重大考验。总之自1995年美国首度表示关切南海问题开始美国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这一地区,美国的持续介入使南海地区的安全局势趋于紧2张和复杂化。2010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中国军队寻求扩张海军力量》一文7月该文被日本共同社引述,引起中国和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文中声称中国政府于2010年3月首次向访华的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声称,南海是关系到中国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允许任何人干预南中国海事务。而在这之前中国只将台湾问题、西藏和新疆问题等定位为“核心利益“。核心利益说‘’一经出台便被国际社会不加分辨地全盘引用,成为佐证中国外交转向强势和扩张的重要论据。总体上中国学界和各种智囊机构的态度较为谨慎,有的还提出质疑如有军方学者撰文表示“南海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提法仅见于中国个别学者的言论,并非高层领导的正式表述更未写入国家战略性报告或者法律性文件。国际社会对“核心利益说“的强烈反应,表现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中国崛起的严重忧虑。国外把‘’核心利益说’‘解读为崛起后的中国在划分东亚的势力范围,中国今后的外交政策会日益咄咄逼人。国外还普遍将’‘核心利益说“与钓鱼岛’‘撞船事件”相提并论据此判定中国将采取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中国崛起会对世界秩序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表中国官方首次明确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发现西沙.中沙、南沙的岛礁归属因涉及主权纷争显然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一部分西方媒体,包拈若干观察家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政策主张缺乏深入了解以片面的解读简化南海问题的多层次性。目前周边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关切主要是两部分,第一是声索国的岛屿主权纷争第二是国际性质的航行自由。20世纪80年代成型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能否认此前有关南海的历史性认识,更何况签约国对海洋法若干条款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不存在一个对所有条款都适用的、普遍的国际规范。从国际发展态势、国内发展需求看目前中国使用武力解决南海问题的代价过大。解决南海问题不仅需要协调国内法与国际法,也不仅是国内不同涉海部门的协调更需要政治信任的构建、政治勇气的决断。2.半岛局势僵局难破中国周边安全的最大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历史上,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都在这个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60年代中国与苏联的珍宝岛冲突都对中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即便是美国学者也承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具有很强的合法性,包括维护中朝边界的稳定、阻止对华包围圈的形成以及显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与可能性。2010年’‘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后朝鲜半岛朝韩双方的紧张对立和美日韩的武力威慑政策不仅给政治和外交解决朝核问题的多边进程带来沉重的打击更把朝鲜半岛3推到了战争的边缘。2011年伊始朝鲜采取了一些缓和姿态,企图缓解美日韩的高压和孤立政策但收效甚微,朝鲜半岛的紧张状态持续存在。美日韩同盟体制的建立,使“六方会谈“在管理朝鲜半岛冲突、促进东亚区域安全合作方面的功能严重削弱,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天安舰“事件后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形势和局面,究其原因是韩国李明博政府对朝新政策和美国东亚战略调整互动的产物。李明博政府对朝采取战略攻势‘’,主要表现为:高调宣布在今后的冲突中用武力惩罚朝鲜基本抛弃了影响朝鲜政策的经济手段说服美国不要与朝鲜单独接触,坚持朝韩关系改善是恢复六方会谈的前提增加朝韩会谈的无核化内容,竭力促成韩国主导朝鲜及朝核问题解决进程的政策结果。韩国政府的强硬政策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支持。为实现“重返亚太”,美国强化其在亚洲的同盟体系,并对同盟进行功能拓展。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爆发后美国迅速以此为契机强化美韩同盟坚定地站在韩国一边支持韩国主导对朝和谈进程。2011年1月以来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新的柔和姿态。朝鲜表示愿意同韩国进行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对话并提出无条件恢复六方会谈,以缓和美日韩同盟体制对朝的孤立和高压态势。但是,自朝韩六方会谈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东盟论坛会议期间首次接触后,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朝鲜方面对以美国前总统卡特为首的代表团表示:在朝鲜的安全得到美国某种程度的保障前,朝鲜不会放弃核武器。从2011年9月起,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进一步缓解。美国和韩国调整了对朝鲜的政策提供了紧急救灾援助。但对于重启六方会谈来讲,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美、日、韩三方要求朝鲜采取所谓的“事先措施“。因此六方会谈在李明博任期内可能难以恢复僵局难以破解。美日韩体制的对朝政策以威慑、遏制和防范朝鲜为主不排除一些试探性的双边接触。一味坚持美日韩同盟协调体制可能令朝鲜半岛的僵局难以打破。尤其是李明博政府的所谓‘’朝鲜崩溃论”阴魂未散,改头换面地对脱北者’‘(脱离朝鲜的朝鲜公民)问题进行炒作。如果朝鲜半岛紧张状态长期化损害的将是有关各方的利益。当前,朝鲜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继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各方要实事求是地认识朝鲜的政治与经济状况加强区域合作的力度。特另1]需要加以注意的是美国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朝鲜政治精英与国内普通民众的差异希望通过差异化对朝政策来弱化其安全威胁。2011年12月17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去世给朝鲜半岛局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来临。如果朝鲜沿着金正日的既定方针顺利往前走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而韩国政府又能以善意的姿态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那么一个良好周期的开始也是可以期待的。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日本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顺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澳大利4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国家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国。具体来说处于中核的日美同盟关系在快速协调应战能力方面彰显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第二层次的间接盟友也发挥了快速集结的配合救助优势。第三层次的关系主要体现了‘’情感投资反哺回馈“的良友关系。第四层次则主要起平衡手的作用,而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明显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资方面予以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选择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从日本领纳其他国际救灾救援的态度上,充分显示了其现代版的’‘远交近攻”策略。日本的特大震灾也加速了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此次地震对日本经济、地区安全形势造成重大影响并且进一步拉大了与亚洲经济第一大国中国的实力差距。中日整体经济数据表明,日本进一步依赖中国,但是在高端技术产业领域中国仍然依赖日本从日本汽车零部件的供应情况看美国市场、“四小龙‘’市场要比中国、东盟市场更加高端。或许正是整体依赖但部分占据优势地位的这种局面,影响了救灾外交在消弧中日两国的不信任中的作用。灾后日韩两国的互动表明双边关系已经摆脱了那种因历史问题纠缠不清、双方均试图改变对方的混乱期正朝着承认不同、开始倾听和询问的整合期阶段发展。灾难进一步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2010年,来自冲绳的强烈反对阻碍了日本政府执行关于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的协议。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驻日美军迅速、大规模的救灾行动使日本民众看到美日同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本民众对美军基地的情绪弱化了冲绳对基地搬迁的反对声浪有利于同盟关系的稳定。地震证实了日美同盟体系具有相当强的协调能力、相当快速的反应能力。从军事运作的角度看,在很短的时间内日美两国政府可以调动极大力量的军事效能,这不得不令人深思。灾后上台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视美日同盟为日本外交基轴的立场也有助于美日同盟的深化。借助于美国的扶持,日本在新防卫大纲中提出了机动防卫能力‘’概念,扩充了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防卫态势重点部署海上力量.加强情报收集及警戒监视活动。目前的美日同盟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而是一个包括政治、军事、信息共享等内容的新框架。按照美日安保条约的规定,美国的目的不仅仅是日本也包括周边国家。虽然日本和美国在扩展国家利益时双方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日美之间由于价值观一致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能够在互相协调的基础上解决矛盾、提高共同利益。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加强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上力量。从长期来看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利于亚太安全互信的建设,可能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使业已存在的安全困境更加恶化。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5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