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热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15《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热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归园田居》教学设计【热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归园田居》教案【第一篇】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2、背诵诗歌。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2、讨论探究,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2、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教学重难点: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创设好文供参考!2/1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魏晋时期,因为社会日渐动荡,政治权利更迭频繁,内部纷争剧烈,战祸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晋人士们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来对抗那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魏晋名士,他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通过《归园田居》其一,来了解陶渊明的生命之场。二、初读,自读感诗意1、齐读,矫正字音,感受意境。2、解题衔接语: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归”。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思考:“归”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在文本中找到呼应“归”的依据,选取1-2处解释。好文供参考!3/15三、再读,品读赏田园衔接语——朱光潜: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歌里面还有一组意象显示出了与上面一组意象不同的特点与感情。请同学们自己齐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1、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2、赏景: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概括景物特点)请同学们以句号为单位,选取一句或两句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预设:“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宽敞,整齐,闲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花荣实繁,生机勃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安宁,祥和,朦胧,恬静,温暖,淡远,自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淳朴,自然,幽静,辽阔,安闲自在。“忽听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纯粹,干净。3、诵读:读出怡然自得与轻松闲适。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好文供参考!4/15四、三读,联读现启迪衔接语: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创造了一种范式,从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园。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为官经历(ppt展示)。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解归)400年(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三年后归隐)404年(40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三年后归隐)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很快辞职)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归)1、自主思考结合你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短短13年内五入五出?小结:所以陶渊明不是真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羁鸟”和“池鱼”。当陶渊明觉察到官场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时候,便毅然的决定隐居,回归到自己的田园。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无力改变,转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寻求人性的复归。田园生活意味着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渊明的灵魂容器,是他表达生命忠诚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现实人生的一个驿站。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好文供参考!5/15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2、小组探究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出示ppt)“归隐”的深层动因——求得内心的宁静和谐这种内心的宁静和谐,这种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情怀,不仅是中国文人独有,更是一种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经说过,“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时的看到这句话时亦幡然醒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谓诗意?在陶渊明清新舒缓的田园生活的诗句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人类对生活最朴质的追求。小组讨论:如何“诗意地栖居”?(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文字,选代表作答)预设:1、学会欣赏平凡之美好文供参考!6/152、偶尔给心灵放个小假3、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小结: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游览祖国山河,都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五、本课小结可以说,诗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念想不尽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旷神怡的田园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归隐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人们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从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可供灵魂诗意地栖息。六、作业背诵全诗。《归园田居》教案【第二篇】教学得失:上完本节课,我认识到自己在内容讲解和环节安排上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得:第一,选准了以“归”为突破口,设置问题,这样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进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好文供参考!7/15第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第三,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步骤:景境—意境—情境。失: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第四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最后的背诵环节应当堂检查结果。《归园田居》教案【第三篇】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师:大家补充。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好文供参考!8/15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生默读,交流词义。3分钟后。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生读。2分钟后生3:老师,我来读。“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生鼓掌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师:哪里?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好文供参考!9/15师:你来。生5:读(语气坚定)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生:慢慢品读生8:老师我读出了。师:讲。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生9:不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就是这些小的沾湿累的东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生2:我同意生9的说法。还有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苗胜的现实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生10(着急举手):老师我明白了,“一种执着”就是战胜荒芜的执着,面对困难不退缩,而是用努力战胜它。(有同学鼓掌)生11:老师,我觉得他说的不是很准确,这首诗应该是好文供参考!10/15同一种执着,不可能有两种执着。记得在初一的时候你给我们将“学而第一1。1”的时候,你告诉我们很多人都解读错了,一段话不可能有几个主题,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中的两个转折应该表现的是同一个执着。生10:那你说是什么执着呢?生11:后面有个“但使愿无违”应该是作者的“愿”,结合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应该是回归田园的强烈愿望。生10:那怎么理解第一个转折呢?生11:哑口无言师:应该有个结合点吧!(学生交头接耳,没有反应)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师: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读出一幅图画和一种愉悦。师:提示:大家先寻找可能出现画面的语句,然后认真体会交流。生:读,然后交流。生12:老师,我找到了。(师点头默许)“道狭草木长”句。我仿佛看到了狭窄的道路两旁长满了草,一个老人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田间小路上独行。师:嗯~(声音拉长)生4:他找的这幅图画,和开头的草荒差不多,我觉得不准确。(有同学笑)好文供参考!11/15生7:我觉得应该是“带月荷锄归”句。师:用“白描”手法概括。生7:一人,一月,一路。师:月下散步图?生9:一锄。师:劳动晚归图。此图有何意味?生13:温馨、和谐。师:请同学们用“没有……,有的是……”的句式说。生6:没有劳动的艰辛,有的是月下晚归的惬意。生14:没有官场的黑暗,有的是劳动的诗意。生15: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的是劳动的快乐。生16:没有没有耕种好的遗憾,有的是对劳作的享受……'师:同学生说的很好,有了图画,愉悦也被你们说出来了。第一个转折理解了吗?生11:理解了。有一种对田园的渴望支撑他不怕劳苦,地荒怕什么,劳动就是了,总比在官场滚混强。(同学们大笑)师:对,就是这种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无限向往的执着。劳动的苦中也有乐。那么,苦衷有乐本质也是苦啊,作者写劳动的辛苦的作用是什么?生17:这个简单,就是反衬官场的黑暗了。你想,这么苦的劳作作者都能苦中作乐,作者宁愿放弃官场,回归田园,好文供参考!12/15不是说明官场对他这种正直的人来说更苦吗?师:概括得好。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和一种人格。师:这里说的朴实是文风。生读、思考。生18:这首诗歌的语言好像对面谈话,没有一点含蓄。生19:这首诗和一般诗歌最大的区别是作者没有选择什么意象来营造某种意境,都平白如话。生20:你看“草盛豆苗稀”,傻子都知道写的什么东西。师:这点大家都能理解。不过以后大家不能这样说哟,要用专业的术语来说。现在大家来自由谈谈作者的人生21:作者宁愿选择劳苦的田园劳动,也不留在官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生22:作者在田园劳动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表现了作者的隐逸思想。生23:作者之所以厌恶官场,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同流合污的洁身自好。师:谁能用一句话准确概括。用“这首诗通过……表现了……”的句式生24:这首诗通过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苦中作乐,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好文供参考!13/15生25:这首诗通过作者对田园生活苦中作乐的标绘,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通过对黑暗莞城的厌恶,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师:好,生25用一组排比,完美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人格。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归园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