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学习材料一、系统本质安全化的概念;本质安全的由来本质安全的概念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当时是指一项新设计的不打火花、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的电气开关,称之为煤矿用本质安全电器开关。之后,很快地传播开来,并作为设计各种产品的一种指标,也成为各种运作程序和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通俗一点讲,本质安全化就是一种产品、物质,一个运作程序或管理系统具有最佳的安全品质,决不会因自身的原因而造成事故。这就是本质安全化的基本概念。二、本质安全系统(人-机-环系统)针对近年来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式,靠单纯地突击式检查难以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问题。要使安全生产形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除了仍要强调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外;更要强调依靠利用本质安全技术,来改变现有安全生产现状。在我国许多重大事故从发生之初到事故蔓延、扩展,几乎没有有效的抑制手段,而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这与安全生产产业的落后和薄弱有直接的关系。1998年西安的一起事故从液化石油气的开始泄漏到遇明火爆炸,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但是没有任何专业有效的堵漏技术设施和对抢险人员的防护手段,直到爆炸发生,造成13人死亡,30余人受伤。1998年发生在石家庄和安徽蚌埠的另外两起类似事故,原因与西安事故基本相似。安全生产技术产业严重滞后于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给了人们惨痛的教训。针对这一现状,专家提出了“本质安全技术”这一概念。那么何谓本质安全:本质安全一般是针对某一系统(或设施)而言,是表明该系统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本部门当代的基本要求,系统可以较为安全可靠的运行;(但并不表明该系统绝对不会发生事故。其原因为:(1)本质安全化的程度是相对的,不同的经济技术条件有不同的本质安全化水平,当代本质安全花并不是绝对的本质安全化。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原因,系统的许多方面尚未安全化,事故隐患仍然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未彻底消除,只是将事故损失控制在被接受程度上的可能性。(2)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多情况难以预料。人的作业还会因健康或者心里原因引起某种失误,机具及设备也会因日常检查时未能发现的缺陷产生临时性故障,环境条件也会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因此,人机环系统日常随即的一般性事故损失并不能彻底消除。)在发达国家对一些可能发生事故的工况和产品上,普遍采用本质安全的设计,即不会因人为的误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如:在氢气和氧气的充装过程中,是严格禁止混装的,我国目前设计的这两种气瓶阀门的螺纹方向为相同方向,在充装过程中,因人为原因将氢、氧两种气体混装,极易造成爆炸事故。而在国外该两种气瓶阀门的螺纹方向,采用左旋和右旋的本质安全型设计,从根本上杜绝了两种气体混装的可能。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而我国在本质安全技术的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三、基本概念安全、风险、事故、可靠性、安全度安全: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必要性、普遍性、随机性、潜隐性。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三层意思:事故背景、事故是随机事件、事故后果。可靠性:可靠性是指机器或其零部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和规定期限内执行规定的功能而不出现故障的能力。安全度:系统安全度是衡量系统危险控制能力的尺度。安全度高者,发生事故概率小。根据安全控制论的理论,安全度定义为:S=Glnm(l)式中,m为系统职工人数,n为系统平均无事故时间。系统安全度随系统安全状态的变化呈动态变化。四、事故致因理论(人机环分析)人体本身人为过失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事故伤害物的不安全状态MPHDA海因里西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一次发生的结果。多米诺骨牌理论确立了正确分析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至一重要概念,形象直观的显示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分析事故应该从事故现象逐步分析,深入到各层次中的道理。按照这一理论,为防止事故,只要抽取五块牌中任何一块,事件链就被破坏,就可以防止事故发生。系统理论把人机环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环之间的互相作用、反馈和调整,把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五、实现本质安全的几个要素:(从人、机、环三方面分析)5.1人的本质安全化(行为原理,人的失误)要实现人的本质安全主要依靠安全教育手段来实现,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思想、安全行为一旦养成了习惯,也是很难改变的。正因如此,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强化安全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的需要,而安全工作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是人的问题。安全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安全教育是专门对人教授安全思想、安全技术和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的,其目的是使人在对安全知、识、会、态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知,即知道,知道各方面知识、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各项安全法规制度等;识,即识别,对哪些是事故隐患、危险源、不安全因素都了解认识;会,即会用,用自己学习掌握的安全知识把各类事故隐患、危险源、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处理、解决,把各种安全操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态,即心态,就是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心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安全教育系统就要使自身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更贴近和适应所有被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成为使受教育者提高安全知识和意识的有力手段,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办法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在整个系统的运用过程中不发生无效的环节、程序和受教育者。这样人才能达到本质安全化。5.2机器的本质安全化(基本概念中的两项,安全性和可靠性)5.2.1机械危险的主要伤害形式和机理机械危险的伤害实质,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非正常做功、流动或转化,导致对人员的接触性伤害。机械危险的主要伤害形式有夹挤、碾压、剪切、切割、缠绕或卷入、戳扎或刺伤、摩擦或磨损、飞出物打击、高压流体喷射、碰撞和跌落等。无论机械危险以什么形式存在,总是与质量、位置、不同运动形式、速度和力等物理量有关。1.机器零件(或l件)产生机械危险的条件(1)形状和表面性能:切割要素、锐边、利角部分,粗糙或过于光滑。(2)相对位置:相向运动、运动与静止物的相对距离小。(3)质量和稳定性:在重力的影响下可能运动的零部件的位能。(4)质量和速度(加速度):可控或不可控运动中的零部件的动能。(5)机械强度不够:零件、构件的断裂或垮塌。(6)弹性元件(弹簧)的位能,在压力或真空下的液体或气体的位能。2.机械伤害的基本类型(1)卷统和绞缠。引起这类伤害的是作回转运动的机械部件(如轴类零件),包括联轴节、主轴、丝杠等;回转件上的凸出物和开口,例如轴上的凸出键、调整螺栓或销、圆轮形状零件(链轮、齿轮、皮带轮)的轮辐、手轮上的手柄等,在运动情况下,将人的头发、饰物(如项链)、肥大衣袖或下摆卷缠引起的伤害。(2)卷入和碾压。引起这类伤害的主要危险是相互配合的运动副,例如,相互啮合的齿轮之间以及齿轮与齿条之间,皮带与皮带轮、链与链轮进入啮合部位的夹紧点,两个作相对回转运动的辊子之间的夹口引发的卷入;滚动的旋转件引发的碾压,例如,轮子与轨道、车轮与路面等。(3)挤压、剪切和冲撞。引起这类伤害的是作往复直线运动的零部件,诸如相对运动的两部件之间,运动部件与静止部分之间由于安全距离不够产生的夹挤,作直线运动部件的冲撞等。直线运动有横向运动(例如,大型机床的移动工作台、牛头刨床的滑枕、运转中的带链等部件的运动)和垂直运动(例如,剪切机的压料装置和刀片、压力机的滑块、大型机床的升降台等部件的运动)。(4)飞出物打击。由于发生断裂、松动、脱落或弹性位能等机械能释放,使失控的物件飞甩或反弹出去,对人造成伤害。例如:轴的破坏引起装配在其上的皮带轮、飞轮、齿轮或其他运动零部件坠落或飞出;螺栓的松动或脱落引起被它紧固的运动零部件脱落或飞出;高速运动的零件破裂碎块甩出;切削废屑的崩甩等。另外,弹性元件的位能引起的弹射。例如:弹簧、皮带等的断裂;在压力、真空下的液体或气体位能引起的高压流体喷射等。(5)物体坠落打击。处于高位置的物体具有势能,当它们意外坠落时,势能转化为动能,造成伤害。例如,高处掉下的零件、工具或其他物体(哪怕是很小的);悬挂物体的吊挂零件破坏或夹具夹持不牢引起物体坠落;由于质量分布不均衡,重心不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倾翻、滚落;运动部件运行超行程脱轨导致的伤害等。(6)切割和擦伤。切削刀具的锋刃,零件表面的毛刺,工件或废屑的锋利飞边,机械设备的尖棱、利角和锐边;粗糙的表面(如砂轮、毛坯)等,无论物体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些由于形状产生的危险都会构成伤害。(7)碰撞和刮蹭。机械结构上的凸出、悬挂部分(例如起重机的支腿、吊杆,机床的手柄等),长、大加工件伸出机床的部分等。这些物件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可能产生危险。(8)跌倒、坠落。由于地面堆物无序或地面凸凹不平导致的磕绊跌伤,接触面摩擦力过小(光滑、油污、冰雪等)造成打滑、跌倒。假如由于跌倒引起二次伤害,那么后果将会更严重。人从高处失足坠落,误踏入坑井坠落;电梯悬挂装置破坏,轿厢超速下行,撞击坑底对人员造成的伤害。机械危险大量表现为人员与可运动物件的接触伤害,各种形式的机械危险、机械危险与其他非机械危险往往交织在一起。在进行危险识别时,应该从机械系统的整体出发,考虑机器的不同状态、同一危险的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以及显现或潜在的不同形态等。5.2.2对机械设备安全基本要求机械设备在规定的整个使用期内,不得发生由于机械设备自身缺陷所引起的、目前已为人们认识的各类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和对健康造成损害的职业病,避免给操作者带来不必要的体力消耗、精神紧张和疲劳。无论是机器预定功能的设计还是安全防护的设计,都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途径:选用适当的设计结构,尽可能避免危险或减小风险;通过减少对操作者涉入危险区的需要,限制人们面临危险。1.足够的抗破坏能力、良好的可靠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1)合理的机械结构型式。机械设备的结构型式一定要与其执行的预定功能相适宜,不能因结构设计不合理而造成机械正常运行时的障碍、卡塞或松脱;不能因元件或软件的暇疵而引起微机数据的丢失或死机;不能发生任何能够预计到的与机械设备的设计不合理的有关事件。(2)足够的抗破坏能力。机械的各组成受力零部件及其连接,应满足完成预定最大载荷的足够强度、刚度和构件稳定性,在正常作业期间不应发生由于应力或工作循环次数产生断裂破碎或疲劳破坏、过度变形或垮塌;还必须考虑在此前提下机械设备的整体抗倾覆或防风抗滑的稳定性,特别是那些由于有预期载荷作用或自身质量分布不均的机械及那些可在轨道或路面行驶的机械,应保证在运输、运行、振动或有外力作用下不致发生倾覆,防止由于运行失控而产生不应有的位移。(3)对使用环境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机械设备必须对其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气压、风载、雨雪、振动、负载、静电、磁场和电场、辐射、粉尘、微生物、动物、腐蚀介质等)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抗腐蚀或空蚀,耐老化磨损,抗干扰的能力,不致由于电气元件产生绝缘破坏,使控制系统零部件临时或永久失效,或由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影响而造成事故。(4)提高机械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机器或其零部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和规定期限内,执行规定功能而不出现故障的能力。传统机械设计只按产品的性能指标进行设计,而可靠性设计除要保证性能指标外,还要保证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即产品的无故障性、耐久性、维修性、可用性和经济性等,可靠性是体现产品耐用和可靠程度的一种性能,与安全有直接关系。2.不得产生超过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1)有毒有害物质。应采用对人无害的材料和物质(包括机械自身的各种材料、加工原材料、中间或最终产品、添加物、润滑剂、清洗剂,以及与工作介质或环境介质反应的生成物及废弃物)。对不可避免的毒害物(例如粉尘、有毒物、辐射、放射性、腐蚀等),应在设计时考虑采取密闭、排放(或吸收)、隔离、净化等措施。在人员合理暴露的场所,其成分、浓度应低于产品安全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