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松原市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姓名:黄鸥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科学指导教师:冯江20090501松原市区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作者:黄鸥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土壤2003,35(1)在全球区域和我国范围内,生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局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态势甚至已经损坏了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从学术层面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尚未真正开展起来.本文研究建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和提出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和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2.学位论文吴开亚区域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研究2003该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一、阐明生态安全理论的形成背景,总结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重新对生态安全概念进行定义(指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的威胁、破坏或损害时,系统所具有的服务功能仍能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一种状态),说明该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框架.二、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框架模型和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P-S-R概念模型相结合,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6个指标组成,涵盖系统自身的生物物理状态、社会经济和人文压力等方面,这样就保证了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基于各评价指标的特性、水平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制定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和等级.三、总结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单元的确定方法、原始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又使用考虑评价者对赋权方法的偏好及赋权方法的一致性程度的组合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重新赋权.四、将主成分投影、BP神经网络和未确知测度理论引入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领域,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五、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深入探讨安徽生态安全现状及威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从按照经济规律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实施三区推进战略、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解决影响生态安全的关键问题、重点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全省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监督和评估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安全的资金保障体系、完善生态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及执法检查体系、提高全民生态安全的参与意识等九个方面,加强安徽省的生态安全管理.六、总结了该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指出文中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探讨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难点和发展趋势.3.期刊论文左伟.王桥.王文杰.刘建军.杨一鹏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全球范围内,生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局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态势甚至已经损坏了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从学术层面上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尚不充分.该文研究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对PSR框架模型作了扩展,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据此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学位论文张璐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2006生态环境和资源退化带来的生态威胁,已经在我国引起高度警觉。生态安全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重要任务。本文从分析生态安全的概念和特点入手,阐述了生态安全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区域生态安全的研究,针对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系统出发,运用PSR概念模型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文中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温州市瓯海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全区生态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瓯海区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以最小行政单位镇(街道)作为评价的基本单元,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制图技术,对瓯海区地域的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横向对比。结果表明,瓯海区生态安全度总体上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瓯西部安全度最高;欧东及西山区处于预警状态;瓯中平原区最低。根据瓯海区生态安全状况和区内分异特征,提出了确保瓯海区生态安全的建议。针对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以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系统设计和建设生态安全格局的保障。为我国进行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瓯海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学位论文高娟浅水湖泊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2006生态环境危机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生态安全研究是在生态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的,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开始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本文在总结目前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复耦合生态系统-浅水湖泊湿地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华北地区较为典型的浅水湖泊湿地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保障其生态安全的对策措施。首先总结了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本质,提出广义上的生态安全概念;分析其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生态系统自身安全研究及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方法;提出其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框架模型和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P-S-R模型相结合,构建适合复耦合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三层共31个指标,指标涵盖了系统的自身自然环境状态、社会经济和人文状况,以此保证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和完备性。基于国内外的相关标准,制定出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确定等级区间阈值。选取白洋淀湿地作为实例进行研究。首先深入分析了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环境,根据复耦合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特点,重点对其水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修正的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其历史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水功能区达标率很低,污染严重,是影响整个复耦合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因子。其次,运用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对白洋淀湿地六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用组合赋权法确定,采用较为成熟的主成分投影法进行评价,用Matlab语言实现整个计算过程。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湿地区域六年间生态安全等级均为较不安全状态,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处于预警状态。对单项指标的生态不安全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凡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指标均有向不安全转化的趋势,而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指标皆有转好的态势,说明该区域的发展是建立在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针对白洋淀湿地提出保障其生态安全的对策:确保白洋淀湿地水环境生态系统安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环境治理管理。最后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生态安全研究今后的展望。6.期刊论文廖利.张璐.邹茜.LIAOLi.ZHANGLu.ZOUXi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23(3)生态安全是指一个社会的物理环境能够在满足居住者需要的同时,又不削弱其自然储量的状态.研究了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探求维护瓯海区生态安全的关键性生态环境要素,构建了适合瓯海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瓯海区生态安全诊断指标的综合分析,选取26个评价指标,定量评价该地区的生态安全的现状值为0.71,处于生态预警状态,为温州市瓯海区的生态建设以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7.学位论文王玮区域生态安全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2004随着我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区域性的环境问题逐渐加剧,由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及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不仅没有得到减缓,反而越来越构成对区域发展生态安全、社会进步的威胁,并对该地区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而严重的威胁。由于本区域本生态环境基础比较脆弱,人口压力大,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模式依然存在,其引发的水土流失、淡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对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特点、内涵以及研究方向等,再把理论和实际结合提出问题,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由此提出了解决方案,提出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的方法,最终经过提炼分析,举一反三,并大胆的提出了建立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构想。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交待了选题背景、生态安全的由来以及论文的总体结构;第二章主要是生态安全理论基础的初步分析。这一章从生态安全的概念和特点入手,论述了生态安全的目前的研究内容和现状,分析了生态安全系统的构成,并由此引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理论。这一章为本论文的分析和研究定下了理论基调。第三章是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是前一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本章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生态安全的四大要素,并对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提出了影响本区域生态安全的几大构成要素。第四章是经济分析及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本章分析了生态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本区域作了生态安全评价,并据此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分析。第五章是区域生态安全建设。针对前两章提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的问题及分析,提出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的方案,主要从区域生态安全的格局建设和维持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构想。作者在文中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区域修正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构想,并完整地分析了区域生态安全体系所应该具备的七大系统(体系)的内容及构成,对我国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区域生态安全的建设提出了可行的对策。8.会议论文田丰.王振祥区域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2007生态安全同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整体性、难可逆性、滞后性及全球性等特点。文章以安徽沿淮地区为例,进行了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压力、环境质量及环境响应等四个二级子系统19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着重详细阐述了各项指标参数的选取方式,并根据各指标特性有针对性地分别构建了各指标生态安全度计算函数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得出子系统及综合生态安全度评估方式。9.学位论文高长波区域生态安全状态及发展趋势研究——以广东省为例2006生态安全的概念自1989年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提出以来,生态安全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人们对生态安全的内涵认识不足,在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上还没有形成共识。而维持生态安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开展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特别是区域生态安全的理论和评价实践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广东省的生态安全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区域生态安全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并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也就是说,区域生态安全是指,从生态学角度,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对外界干扰因素具有抵抗力;从社会经济角度,具有持续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从人类能动性角度,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2)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时空尺度、系统工程论和生态伦理学,分析并总结出系统的区域生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