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优秀汇集2024/X/XX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优秀1“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想到了二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下午课间,老师让我把一大摞厚厚的练习册送到教室。我吃力地抱着练习册在楼道里走着,忽然脚底一滑,我重重地摔倒在地,手中的音乐书七零八落撒的到处都是。我被摔得头闷闷的,坐在地上发呆。这时,几个路过高年级的维吾尔族大哥哥、大姐姐立刻跑到我跟前把我扶了起来,他们一边帮我拍着身上的土,一边关心的问我:“小同学,有没有受伤,要不要陪你到校医室看看?”我连忙说:“谢谢你们,我没事。”于是他们帮我把散落在地下的练习册一一捡了起来,这时上课的预备铃响了起来,我心里着急起来,大哥哥、大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不要着急,小同学,我们帮你送吧。”听了这些关心的话语,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在这几个维吾尔族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我们很快把练习册拿到了教室。我赶忙说:“大哥哥、大姐姐谢谢你们,耽误你们上课了。”大哥哥、大姐姐谦虚地说:“没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虽然他们做的是小事,但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其实我们身边这样平凡小事很多。还有一次,上完书法课,我和奶奶乘brt回家,那时正逢高峰期,车上人很多,挨挨挤挤的。我们又拿了许多的东西,在车厢里扭起了秧歌,东摇西摆的。这时一个维吾尔族的抱着小妹妹的阿姨连忙从座位站了上起来,要扶奶奶坐下。奶奶和这位阿姨互相谦让起来,最后奶奶抱着小妹妹坐在了座位上。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地拉起了家常。这么多的小事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相互帮忙的。虽然我们的语言不怎么相通,生活习惯不怎么一样。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优秀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在于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夯实国家统一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从历史传承来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辽阔疆域和锦绣河山,共同书写源远流长、举世瞩目的中华民族历史,共同创造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国情来看,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既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把爱祖国与爱民族、爱家乡统一起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夯实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增进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觉,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凝聚精神力量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明植根于多民族文化沃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另一方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各民族形成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优秀3文化是一个民族显著的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各区域历史文化、现实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让我们知晓精神血脉、懂得彼此的过去、展望共同的未来。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源泉与精神纽带。从纵向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记忆绵长、情感深沉。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早期进程中出现的主要文化之一,且未曾中断,其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影响是一以贯之、深刻全面的,是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团结内聚、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从横向角度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态多彩、内涵厚重。中华文化由知识、理念、方法等组成,内容涉及如何认识自然、看待社会、做事做人、治理国家等。如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刘三姐歌谣,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生产生活、伦理审美、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生动显示了区域民间活态文化的复合价值与魅力。文化是精神标识,也是认同之源。爱我中华,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或特征,中华文化的特点鲜明,在促进社会整合、团结内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一,中华文化是向心的。中华文化的内向性既体现在东西南北向“中”的空间内向,也体现在天地人向“人”的人间内向。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内向、内敛、聚合的。正是源于文化认同产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中华文化的完整与文脉才能得以延续,也使得实现团结统一成为中华民族一贯的追求目标。其二,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方面,也体现在对文化差异的容纳方面。其三,中华文化是创新的。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地呈现事实、反映时势,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华文化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化交往融汇的过程。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价值导向明确,尤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首先,中华文化的价值导向核心是民本。“天地之性,人为贵”“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均表明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伦为核心。其次,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尚群”,看重整体、群体,“尚群”的传统是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动力。而且,中华文化崇尚和合,讲求整体性与和谐性。“合”体现的是整体思维、整体状态;“和”体现的是和美思维、和睦状态。“和合”文化渗透到民族关系中,就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新时代遵循“和合”理念,就是要建设各民族牢不可破、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中华文化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条件:其一,独特的政治传统。“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吸纳着各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都以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己任。其二,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讲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融一体的局面。其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四周有自然屏障,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内部结构较为完整的地理空间,造就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特内聚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前途命运等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包括共同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对此,首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握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核心是增强文化认同,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总之,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