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摆正位置 严实作风 强化监督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课:摆正位置严实作风强化监督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无论何时都要做到校准航向,摆正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拥有多大权力都要执行集体作出的决策,无论作什么决定、办什么事情都必须符合大局需要。生活在社会关系、历史进程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定偏了、摆错了,就可能迷失前进的方向,扭曲对利益的看法和态度,给组织、给事业带来损害,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每个人也都有利益关切,因岗位角色的不同也必然有所不同,关键在于能否客观认识、正确对待。强国事业好比一艘航船,每个人都是这艘航船上的一个构件,唯有找准个人所处的坐标方位,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在奉献强国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一是对待组织要永怀感恩心。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贡献再大,也大不过组织的力量;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强不过集体的智慧。党员干部当扪心自问,自己的党性觉悟高不高,是不是取得一点成绩就飘飘然,跟组织提要求、讲条件?组织观念强不强,有没有犯自由主义,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每名共产党员都是党的肌体的一个细胞,都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用心感悟组织的期望、鞭策与关怀,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使命,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政治上依靠组织,珍惜组织给予的岗位平台,把个人成长进步交给组织,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上服从组织,对组织安排的工作,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情感上信赖组织,与党同心同德,经常向组织汇报思想、坦陈心迹,努力把爱党之情转化为之行。二是对待权力要永怀敬畏心。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蜕化变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莫不是因为认不清自己、摆不正位置,莫不是源于对权力、地位、利益认知错误。党员干部摆正个人位置,就必须理性看待自己的身份,决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把权力当成获取私利的工具。一方面,需要涵养正心明道、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时时处处用纪律规矩约束自己、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摒弃任何不受制约的特殊权力、特殊利益和特殊待遇。另一方面,还要厚植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坚持“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权力用在为基层服务上。三是对待事业要永怀责任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忘我奋斗、牺牲奉献始终是我们党倡导的基本道德要求。反观现实,有些人在对待利益的问题上奉行精致的利己主义,一事当前打个人“小算盘”,于己有利的就争先恐后,费心劳神的就挑肥拣瘦,总想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不良现象助长的是不正之风,最终侵害的是党的事业。“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党员干部自觉摆正个人位置,归根到底要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坚持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事业发展为重。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尤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善于算大账、算总账,着眼大势大局谋划推动工作,决不能囿于一域、只管任内。要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始终把工作当事业、把岗位当战位,全身心投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中,为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全部力量。四是对待职位要永怀平常心。能不能正确对待职位,是对利益观的现实考验。面对这张特殊的“考卷”,革命家陈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告诫大家,不要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太大,要摆正三个次序:“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职位往往连着名利,牵着得失,在名利得失面前,只有摆正位置、放平心态,才不会被名利所累、为得失所惑。党员干部应以平常心态对待职位,客观认识个人成绩,在评先评优、立功受奖、考核晋升等事情上“评时不争平时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不去计较一时得失。同时,还应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差距不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责任担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干出新气象、创造新业绩。二、无论何时都要做到自省自律,严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坚持激浊和扬清并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破‘潜规则’,立‘明规矩’”。当前利益输送、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违纪违法行为仍被有些人奉为圭臬,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自省自律,严实作风,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一是要破除“潜规则”。“潜规则”不但会动摇人们对规则的信心、对法律的信仰,更会颠倒荣辱观念、扭曲价值取向,败坏党风政风民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破除潜规则,根本之策是强化明规则,以正压邪,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推进力度之大、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制定修订了一大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显著提高,“潜规则”存在的空间就被大大压缩,党内政治生态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力度,多管齐下、同向发力,绝不容许有“潜规则”的存身之地。二是要制定“明规矩”。“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应抓住治权这个关键,用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智慧和韧劲。不断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体系,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应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完善监督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发挥整体效能,特别要加大对掌握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拥有关键权力的领导干部的监督,真正让“潜规则”无所遁形,让“明规矩”刻印于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三是要树立“好导向”。各级应坚持治本与治标相结合,以壮士断腕、挖根除弊的决心和勇气从思想上破除“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错误认识,引导群众养成按原则、按政策、按规矩、按程序办事的习惯,自觉用廉洁文化战胜关系哲学、人情文化等;敢于拿“小圈子”“小团体”“小山头”开刀,敢于对那些“潜规则”盛行的重点领域亮剑,对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人,要严肃问责、绝不留情,决不搞“情有可原”“下不为例”“法不责众”那一套。三、无论何时都要做到从严管党,强化监督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党员干部特点,在抓早、抓小、抓常、抓实等方面狠下功夫,要实践运用好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即“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切实守好管党治党第一道防线、保护爱护党员干部的第一个关口。一是要抓早防“未病”。医学上讲最好的效果是“防病于未起,治病于未发”。抓管党治党工作也是同样道理。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同事之间每天工作、生活在一起,对彼此的脾气秉性、大事小情十分了解,有不良倾向或思想苗头很容易被发现。只有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针对性采取“第一种形态”的有关处置方式,早教育、早警示、早纠正,才能“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这需要广大党组织坚持关口前移、事前预警,善于从工作、爱好、交往等方面察看其精神状态、道德情操、廉洁自律等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党员干部的不良倾向,该谈话的抓紧谈话,该警示的严肃警示,该制止的及时制止,让党员干部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二是要抓小防“大病”。任何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都是从小问题逐渐发展起来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些党员干部发生违规违纪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在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所谓“小毛病”“小问题”,及时提醒不足、督促纠正不力,以致养痈遗患、铸成大错。“四种形态”是一个逻辑上的有机整体,“第一种形态”是基础,是关键。在实施运用过程中,对党员干部出现的任何违纪苗头,都要做到严肃对待、及时纠正提醒,让党员干部在有“小过”“小错”时,就感受到红脸出汗的滋味,促使其在严守纪律、严明规矩中及时止损、纠偏正向。三是要抓常防“松懈”。只有抓在经常、管在平时,把“咬耳扯袖”“洗澡治病”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点滴,才能让党员干部戒尺高悬、警钟长鸣。要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多管闲事”等错误思想,站在对党和事业负责的高度,以对党员干部及其家庭负责的态度,对一些日常自我要求不严、身处重点敏感岗位的同志,进行经常性提醒式谈心谈话,必要时进行约谈函询,做到见情况就主动抓、有苗头就跟进防,掌握情况不迟钝、纠治问题不拖延,让没有问题的同志受到提醒教育,让存在问题的同志讲清问题、纠正错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挽救党员干部,真正实现管住大多数的目的。四是要抓实防“松弛”。“严是爱,松是害。”党组织倘若在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就很容易导致党规党纪成为“橡皮泥”“稻草人”,使管党治党失于宽松软。反之,及时有效大喝一声、猛击一掌,才是对同志真正的关心厚爱。因而,对初见苗头的一般性问题,一经察觉就要紧抓不放、责令改正,不怕撕破脸、得罪人;对已经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即便情节轻微,也必须立即处理、警示慑止。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纪律始终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需要注意的是,对那些已经给予“第一种形态”处置的当事人,还应采取不定期跟踪回访、谈心谈话等方式,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重燃干事热情,确保监督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把对干部的关心爱护落实到成长的每个环节。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