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司尔邦石化有限公司职工培训第3篇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3.2职业卫生健康XUST23.2.1职业病3.2.1.1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通常所说的职业病是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又称法定职业病。XUST33.2.1职业病3.2.1.2职业病的种类按照国家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2年4月28日颁布的《职业病目录》,职业病共分为10大类115种,包括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与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密切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病有:职业中毒、尘肺、职业性皮肤病、电光性眼炎、噪声性听力损伤、振动性疾病、放射性疾病等。法定职业病的诊断、确诊、报告等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XUST4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1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生产需要或伴随生产而产生的,能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统称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大致可分:生产过程产生的危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的有害因素三大类。这里只简要介绍生产过程产生的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以及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XUST5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2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刺激性和致敏性物质、粉尘。(1)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都以气溶胶、气态或液态形式而存在。常见的有: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甲醇、二硫化碳等)、高分子化合物(如有机氟、丙烯睛和氯乙烯聚合物等)、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如三硝基甲苯、苯胺等)、窒息性或刺激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氯、氯、二氧化硫等)等。XUST6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2化学性因素(2)刺激性和致敏性物质这类物质对人体虽不产生明显的中毒现象,但对皮肤黏膜产生明显的刺激现象或致敏现象。这些物质有的为气体或蒸气,多数为液体(如矿物油、煤焦油等);也有的呈粉尘状(如煤烟、胺系树脂固化剂、棉尘等)。XUST7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2化学性因素(3)粉尘粉尘是能够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除对皮肤、黏膜有机械性刺激、阻塞作用外,某些粉尘尚有一定的致敏作用,特别是吸人呼吸道深部的某些粉尘,可引起尘肺病。无机粉尘中以含游离二氧化硅百分比高的矽尘危害最大,此类粉尘引起的尘肺称矽肺;硅酸盐中石棉粉尘引起的尘肺称石棉肺,滑石粉引起的尘肺称滑石肺。长期吸入有机性粉尘者,其X线片可能有改变,但其进展缓慢。XUST8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噪声及超声、振动以及空气离子与空调作业等。石油化工行业可能存在的物理性危害因素主要有:(1)高温和低温等异常气象条件①高温。对于热环境的划分,总的原则是以气温的高低、热辐射强度的大小及其对人体作用的特点(如对热的主观感觉、体温或出汗量等为依据)来进行划分。XUST9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1)高温和低温等异常气象条件根据车间或其他工作地点气象条件的特点,一般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温强辐射作业(干热环境)、高温高湿作业(湿热环境)、夏季露天作业(可为高温低辐射环境,若遇相对湿度过大,风速小时,亦可形成高温高湿的闷热环境)。XUST10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1)高温和低温等异常气象条件②低温。低温的单独作用或与高湿相结合的作用,轻则影响各种活动的效率,重则导致各种类型的冻伤或诱发、加重某些病症)在影响到肢体末梢和脑部血液循环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作业称之为低温作业(相对于环境气温10℃以下)。作用于人体的冷强度的大小取决于低温环境气象条件和人体状态(如活动强度、健康状况、饮食、防寒装备等)。XUST11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2)红外线、紫外线、高频及微波、激光等电磁辐射①由于红外线辐射可产生皮肤灼伤,在加热炉看火候的工人中可造成视网膜灼伤或白内障。②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可使电焊操作人员发生电光性眼疾;接触沥青的人员在紫外线的同时作用下,有可能导致光感性皮炎。③在高频及微波辐射作用下,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XUST12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2)红外线、紫外线、高频及微波、激光等电磁辐射④激光具有方向性强、亮度大、单色性高和相干性好等物理特性,受其波长、剂量、模式和激光的运转方式的不同,可引起视网膜灼伤、眼炎及皮炎。⑤视屏显示终端(VDT)显示或电视影像,对电子计算机显示终端的从业人员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可出现“VDT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肩颈腕综合症和视力改变。XUST13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3)电离辐射如X射线和α、β、γ射线,发生事故时可致急性放射性疾病及溃烂性皮肤病等,长期慢性影响可出现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器官损伤,甚至出现骨坏死及其他辐射损伤。XUST14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4)噪声及超声波①工业噪声在一定条件下,如强度大或接触时间长,可对操作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强烈噪声可造成急性鼓膜损伤;长期慢性作用可使听力降低乃至耳聋:②在超声波的直接作用下,可出现指端坏死。XUST15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5)振动振动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之别。全身振动是通过身体接触振动的某一支撑面(如站位的足部、坐位的臀部等)传人整个身体的振动;某些车船工作人员,由于全身颠簸振动影响前庭器官功能,可出现以胃肠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振动病。XUST16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3物理性因素(5)振动局部振动或称手传振动、手臂振动,主要是指使用振动工具,手部直接接触冲击性、转动性或冲击一转动性工具,振动由手臂系统传导至全身的振动。某些长期使用风镐、风枪的作业人员,可出现手指和前腕部末梢血液循环、末梢神经或运动器官障碍等局部振动病症状,在寒冷条件下更为明显。XUST17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4生物性因素石油化工行业的某些职业(工种)经常密切接触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等病原体,称为生物性有害因素。接触或处理动物、动物尸体、兽毛、皮革以及破烂陈旧污染物品时,可引起布氏杆菌病、炭疽等疾病发生;在林区工作可能患森林脑炎;在潮湿地带野外工作可能患钩端螺旋体病。XUST18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5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除上述三种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危害因素外,还有与劳动过程有关的以下危害因素。(1)由于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安排不合理而造成过重负担的体力劳动,可引起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肌腿、骨骼、关节乃至内脏器官的损伤或疾病;在搬运重物、长期保持紧张和采取极不自然的作业姿势或强迫体位等,可使腰部承受过度负担而引起腰痛或腰腿痛等。XUST193.2.2工作场所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2.2.5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除上述三种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危害因素外,还有与劳动过程有关的以下危害因素。(2)脑力劳动过度紧张可引起失眠、神经衰弱等全身性疾病。(3)使用手指及上肢频繁紧张动作形成过度负担时,可引起手指痉挛,手指及前腕的肌键、键鞘或腿周围发炎,并可引起“肩、颈、腕综合症”等局部病症。(4)劳动者从事与其身体状况不相适宜的工作时,可影响健康。XUST203.2.3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是国家规定的职业病中的一类,它是由化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一类职业病。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毒物质或有毒产品,以及生产中产生的有毒废气、废液、废渣引起的中毒,是石油化工行业生产中的主要职业危害。XUST213.2.3职业中毒3.2.3.1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可以以原料、中间体、辅助材料、成品、副产品与废弃物等形式出现。有些毒物在某些车间以原料出现,如在合成聚氯乙烯车间,氯乙烯是原料,但在氯乙烯生产车间,它却是成品。XUST223.2.3职业中毒3.2.3.1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生产性毒物可以以固体(如氰化钠)、液体(如汽油、苯等)、气体(如氯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蒸气(如苯胺蒸气)、粉尘(如三硝基甲苯粉尘)、烟(如熔炼时产生的铅烟)和雾(硫酸雾)等不同状态存在。粉尘、烟和雾的区别在于粒子大小及存在的物理状态。粉尘的粒子直径多为0.1~10μm的固体;烟为直径小于0.lμm的固体粒子。通常根据粒子大小称粉尘为飘尘,称烟为烟尘。XUST233.2.3职业中毒3.2.3.1生产性毒物的存在状态雾则为液体微滴,又称雾滴,如盐酸、浓硫酸等挥发出来的气体遇空气中的水分而生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液滴称为有毒雾滴。在气体分散相中,粉尘、烟、雾三者统称为气溶胶,虽然不是气体,但也易进人人的呼吸系统,危害人体健康。XUST243.2.3职业中毒3.2.3.2职业中毒的介类在一定条件下,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常见的职业中毒按化学物质的种类、用途和毒性作用,可分为:铅、汞、锰、镉、铬等金属中毒;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光气、硫酸二甲醋、臭氧等刺激性气体中毒;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物、二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中毒;醇类、脂类、氯烃、芳烃等有机溶剂中毒;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职业中毒还可以按中毒症状出现的快慢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亚急性中毒三类。XUST253.2.3职业中毒3.2.3.3急性中毒的概念进人人体能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叫“毒物”。毒物对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叫“中毒”。毒物一般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三个途径侵人人体。低浓度的毒物,长期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变称慢性中毒。引起慢性中毒的毒物绝大部分具有蓄积作用。往往在接触毒物后,数月或数年才逐渐出现临床症状。XUST263.2.3职业中毒3.2.3.3急性中毒的概念在短时间内,大量毒物迅速进人人体后所发生的病变称急性中毒。在对急性中毒进行诊断时一定要注意毒物接触史,注意与内科疾病鉴别诊断,暂时难以肯定的急性中毒,可按可能性最大的诊断进行抢救,不可延迟治疗。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XUST273.2.3职业中毒3.2.3.3急性中毒的概念在决定职业中毒的三要素(毒物、机体与环境)中,毒物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当毒物因素固定时,是否发生中毒,则取决于个人机体因素(个人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同时,除毒物以外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环境因素仅起次要作用。毒物的毒性取决于其理化性质,相对分子质量、沸点、分散度、溶解度和挥发度是影响毒性的重要因素,而化合物的理化特性又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因而毒物的毒性最终取决于其化学结构。XUST283.2.3职业中毒3.2.3.3急性中毒的概念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毒物作业点的有毒物质浓度不应超过的数值。它是在目前医学水平上认为对人体不会发生中毒反应的限量浓度,是通过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及长期的卫生学调查等系统研究而制定的。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中,可查阅330种化学物的339项接触限值,47类粉尘的70项接触限值,以及1类生物因素和9类物理因素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