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国家安全观作者:王付晓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唐春华论中国的新安全观与和平崛起2006大国的兴衰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但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传统的安全观认为,大国崛起就意味着扩张和称霸战争,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激烈的安全竞争。和平崛起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19世纪末,美国和英国在崛起后的行为却证实大国崛起后并不一定会称霸。大国崛起后的行为是由包括国家意图、政策、价值观等在内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全观作为国家安全政策的基石,对国家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冷战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国家之间的依存更加紧密,各国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中国的新安全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它提倡“互利、互信、平等、协作”,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以互利合作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别国的安全,因而能使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可能并为其实现提供可靠保障。全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理论上对进攻性现实主义者所认为的“大国崛起后会称霸并发动争霸战争,和平崛起不可能实现”的传统安全观进行批判并证明,和平崛起是可能实现的。然后,指出中国新安全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对新旧安全观的主要观点进行比较。第二部分主要回顾了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过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新安全观的最终形成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在不同的时代安全观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热爱和平、不争霸、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这些观点始终未变。第三部分主要是从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和特点来分析中国的崛起为什么是和平的,新安全观通过哪些原则来保障和平崛起的实现。第四部分主要是从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来说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能够实现的。新安全观能够为其实现提供可靠保障。文章的末尾通过引用美、英、澳等国对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取得的成就的积极评价,从另一侧面证实了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并不是威胁而是贡献和发展机遇,其发展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全面崛起一定能够实现。2.期刊论文张澜涛.ZHANGLantao关于和平崛起与新安全观的理论思考-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5)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已为和平崛起奠定了基础.和平崛起实际上是和平发展的继续.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和平崛起进程中,必须采用新安全观.加深新安全观的理解,对和平崛起有着重要意义.3.期刊论文张俊.蔡文钦.ZHANGJun.CAIWen-qin略论中国和平崛起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中国和平崛起是在国际大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自我发展,反过来又会以自我发展的实力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功大国的兴起,必然会根据自身实力的变化对全球战略作出适度调整.正确处理八大关系,直接关系中国和平崛起目标的实现.4.学位论文李坤祥中国参与东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研究2009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东亚各国的安全环境和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前以传统军事安全为主的国家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东亚各国开始把目光集中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以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3年袭击中国和亚洲部分国家(地区)SARS为标志,东亚地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频繁爆发已经严重危害了东亚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于中国而言,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也不断上升,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藏独”势力的破坏活动,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br 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东亚各国共同面对的敌人。由于非传统安全的跨国性、社会性与多元性等特征,仅靠一个国家并不能有效的防止和治理这种威胁。本文主张应该改变传统的安全观念通过区域安全合作的方式来预防和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即中国应该积极参与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以促进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实现和平崛起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br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首先扼要的界定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概念并分析了非传统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并介绍了我国目前在东亚非传统安全的与东亚国家的合作情况。第二部分(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在参与东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理念以及对合作的一些思考;第三部分(第四章)阐述了中国参与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东亚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行动的认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第五章)针对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具体问题,探讨进一步加强中国参与东亚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对策。5.期刊论文铁锴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内涵-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构建和谐世界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提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外部国际环境的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6.学位论文苟生平中国-东盟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研究2007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研究重心放到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上,首先对近年来我国与东盟的安全形势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始终将要着眼点主要放在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上。本文认为,近年来东盟地区的安全形势、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在客观上要求我国与东盟建立安全合作机制,双方在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的合作将是我国与东盟在安全合作的重点。文章分别介绍了我国的新安全观和东盟的综合安全理论,并把我国的和平崛起引入安全合作机制构建的客观作用中,这也体现了文章在安全机制构建思想中的创新点。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研究的现实基础,即中国东盟安全合作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安全形势。文章首先对东盟地区安全形势做了回顾,认为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东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逐渐增强,东盟地区安全从传统的军事安全向综合安全转变,非传统威胁上升。而我国的东南部安全形势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也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加强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文章随后对中国东盟安全合作机制做出了范畴界定。第二部分阐述了双方的新安全观成为了安全合作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我国的新安全观以及东盟在我国外交战略中的基本定位。另外指出,我国的和平崛起在客观上能够对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我国政府和人民也以在东南亚的这些危机中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为安全机制的构建、疑虑的消除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指出了双方在构建安全合作机制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客观的障碍性因素,这些因素有些是历史问题,有些是现实存在的困难。文章认为,构建起安全合作机制,首先就要客观认识到双方存在的问题,并要在双方互信,互相谅解的基础上,对矛盾和争端的解决做出最大程度的协调和努力。第四部分是中国-东盟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思路。文章首先指出了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原则,认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应该成为中国东盟安全机制构建的核心原则。我国与东盟国家应该以法律为保障,加强合作体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以政治互信与经济合作为基础,深化安全合作机制;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主要内容,加强领域多形式合作。最后,文章对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给了简要的客观的评价,认为其构建将在维护我国东南安全以及东盟地区安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期刊论文郭学堂.GuoXuetang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崛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2)在全球化背景下,非传统安全带来的威胁不断增加,国家安全的联动性和相互依赖性要求各国建立新的安全观.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安全合作和对话是外交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和作用的上升,对于中国崛起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非传统安全问题,塑造对国际社会负责的良好政治形象和化解中国威胁论,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手段,也是新世纪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任务之一.8.学位论文杨联海“9·11”后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博弈态势与中国的中亚战略2009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新的地缘战略空间。中亚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使该地区成为大国角逐的新的地缘战略目标。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进驻中亚,更加剧了该地区政治风险和激烈的能源资源争夺。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其外交战略必然由内敛型外交向辐射型外交转变,为和平崛起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中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复杂的政治态势对于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br 本文从中亚的战略地位分析入手,对俄、美在中亚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分析,进而对两国在“9·11”后战略博弈态势进行评价,同时对建构新时期中国中亚地缘战略进行一些理论思考。br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围绕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迁对其战略地位重要性进行分析。这部分内容以“9·11”为限,将中亚的战略地位分为两个时期,“9·11”前,中亚以欧亚大陆的“心脏”、能源资源的富集地、多种文明的交汇地而引人注目,“9·11”后,随着中亚地区安全地位的上升,大国竞争的加剧,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上升了,中亚成为导致国际安全局势不稳的“新震源”和大国地缘政治竞赛的战略区,成为世界多极化的平衡点。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对美、俄、中三大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br 第二部分内容具体分析了俄、美在中亚的国家利益及两国的地缘政治博弈态势,指出美在中亚的国家利益之一是占领21世纪的世界能源供应基地,防止俄罗斯重新崛起,这与俄想通过油气资源为手段加快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利益相对立,决定了两国在中亚的激烈争夺。俄罗斯是中亚的传统势力宗主,美国是中亚新贵,俄美在中亚的总体态势是双方各有所长,互有攻守。美国有资金、技术、文化优势,有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但与中亚并不接壤,且宗教、文化与中亚差异太大。俄罗斯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社会等方面联系密切,地缘、人文、传统优势明显,掌控中亚国家能源出口,但经济实力较差,这与中亚国家想尽快摆脱经济困境的期望有不小,且中亚国家对俄抱有戒心。目前,双方在中亚力量对比的状况是,双方谁也无法完全替代对方,只能在竞争中共处,但俄美在中亚竞争中共处的地位并不平等:美国在战略上处于强势,俄虽有强项,但在总体上处于弱势。br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中亚对中国的重要性。指出中亚可以成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来源之一和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对于我国维护能源安全,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缩小东西部差距都有重要作用;可以抑制“东突”分裂势力,防止“三股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维护国家安全;可以成为中国与其他大国势力的缓冲地带,打破美国对我国的战略包围和遏制,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稳定的战略空间。br 第四部分围绕中亚的竞争格局和中国在中亚的利益诉求,从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组织依托和战略重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和思考中国中亚地缘战略的框架,指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选择上,一方面要体现合作求发展、合作求双赢的合作精神,以“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指导,倡导新安全观,在中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保障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利益的需要,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战略依托,以能源合作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坚持做到“有所作为”又“有所不为”,平衡中亚各方势力,保持中亚地缘战略的灵活性,为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良好的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