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汇篇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的总体认识和根本态度,直接反映领导干部施政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自身健康成长,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稳健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核心要害在“六观”:一是观根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从政、干事、作为,最首要、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树高千尺,不能忘本。“为了谁”是宗旨问题,只有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工作方向、回答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只有明白“依靠谁”,才能找到力量源泉、回答解决好“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只有知晓“我是谁”,才能把握正确定位、回答解决好“树什么样的政绩”的问题。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出发点,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持把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作为评判政绩的最终标准,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二是观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看问题、做决策要有全局观念、系统思维,要既“瞻前”又“顾后”,既重经济指标,也重民生指标、生态指标;既看当前发展状况,也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只盯着单一指标,而忽视其他工作,忽视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政绩观就会出现偏差。三是观真实。政者,正也。政绩有真假之分,也有显隐之别。优良的政绩,没有捷径可走,既“编”不出来,也“玩”不出来,只能通过艰苦努力,靠着科学实干精神才能干出来。领导干部要干出政绩,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从实际出发,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放在狠抓落实上,坚决杜绝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要牢固树立落实就是政绩的工作理念,把时间精力放在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上,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绩。四是观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待和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坚持“稳”字当头和“防”字为先相统一,坚持稳扎稳打和蹄疾步稳相结合,坚持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协同,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五是观长远。干事创业,最忌讳“竭泽而渔”,最提倡“泽被后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要发扬传棒接力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抓经常、打基础、甘抓未成之事,甘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域和全局的关系。对于那些事关长远、事关基础的任务,要扎扎实实、稳步有序推进。越是长久基业、长远大计,越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的心态,真正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六是观内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性和政绩观是内在统一的,错位的政绩观,根子在于背离了党性、沾染了杂念。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会正确政绩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把握检验正确政绩观的根本标准,做到胸中有大局、眼中有大我、肩上有担当,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实际工作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增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研讨发言材料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这启示我们,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数事实也证明,只有在反复淬火中铸就的功勋,才真正堪称伟业。正确的政绩观必定是着眼长远的,急功近利追求速效是不可取的,这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勇于担当新时代使命,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应从长远出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和格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常学常新,真学真信。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要舍得花精力学,要巧于动脑筋思,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切实增强党性意识,不管提高政治定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外正其行、内修其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干部的政绩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只有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为老百姓所公认、为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效能,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政绩。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正义、公平、公正,做到廉洁奉公,不为个人私利谋取政绩,不以牺牲群众利益来追求政绩,做到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在商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正确政绩观是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基石。如何在实践中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确保我们的工作不走题、不跑偏、不变形,须坚决克服“四种倾向”。坚持实事求是这个标尺,坚决克服“假大空”。数据统计上报要挤水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消除统计数据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等行为,以“自揭家丑”的勇气挤“水分”留“干货”,切实减少经济数据与老百姓感受之间“温差”。债务风险化解要早统筹。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债务隐患,不掩盖、不回避、不绕行,早谋划、早动手、早化解,以地方一域的稳定维护全国全省的大局。耕地农田保护要实打实。必须在坚守红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使平原、丘陵、山地种植各得其所、优势互补。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坚决克服“高大上”。开发建设要防止脱离实际。目前城市建设中盲目决策、贪大求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情形不在少数,却忽视了很多城区背街小巷和农村边远山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老百姓多有怨言。招商引资要防止急功近利。招商引资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特定优势,找到“合脚的靴子”,杀鸡取卵不是放水养鱼,最后只能自食其果。典型选树要防止资源扎堆。一些地方在想方设法“树典型”“造盆景”,把很多具有试验性、创新性的示范点,变成了资源堆积、砸钱打造的展演性典型,最终的结果就是难以学习、无法复制,既失去了试点的意义,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坚持担当作为这个关键,坚决克服“等靠要”。要防止“躺平度日”主动性不足。突出改变工作推进机制和干部评价机制,让肯担当、会干事、能成事的人有平台、上奖台,奖优罚劣、治庸治懒。要防止“路径依赖”创新性不足。从体制机制上破局,在选拔任用上发力,坚决破除部分干部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思想,摒弃墨守成规、回避矛盾的“守旧者”,激励勇于创新、敢想敢干的“探路人”,问责四平八稳、无所事事的“太平官”。要防止“投机取巧”担当性不足。历史客观考察干部、全方位检验干部,建立负面清单,强化制度约束,不凭一时一事识别干部,让不想干的“丢面子”、不担当的“挨板子”、不会干的“挪位子”。坚持执政为民这个宗旨,坚决克服“推拖绕”。在理旧事上下功夫。旧事难理,难在涉及关系广、历史包袱重、耗费精力大,但旧事再难也要去理,理旧事就是担当作为,就是践行宗旨。在解难事上下功夫。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坚持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评判标准,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办实事上下功夫。紧紧围绕群众所盼、民生所需,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统筹抓好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养老、社保等工作,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正确的政绩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我们在做决策、办事情的时候,多问一问群众想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秉持公心、共持爱心、保持恒心,就不会迷失方向、走错路子,就一定能把政绩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在司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同志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依法治市各级各部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紧紧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在真学真思中坚定信念,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奋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下面,我谈几点体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在思想上“零偏差”。讲不讲党性、党性强不强、政绩观正确与否,有很多考量因素和评价指标,其中最为重要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理想信念。我们党常用“立党兴党之基”“安身立命之本”“精神之柱”“政治灵魂”等词语来描述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党员干部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丧失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和应负的政治责任,就会把个人的利益、名誉、权力、地位看得很重,甚至千方百计规避或逾越党的纪律,最终走上违纪违法的邪路。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性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我们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建设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落实和体现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立健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制度机制,推动法治城市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绝对的赤诚之心,努力在行动上“零温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中国共产党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判,由实践来检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宗旨和使命,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省市委部署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区位优势特点、基层治理实践,找准法治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着力点,统筹好加强顶层设计和推动基层实践创新、推进法治与深化改革、长期规划与阶段安排、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把经济社会发展内生法治需求,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