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行同成长——2023年秋学期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大家对“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委会成员比较熟悉,对“心理委员”比较陌生。大家会问,心理委员是班干部吗?心理委员都需要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设置心理委员?这次培训,老师主要跟同学们介绍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与工作机制,说明担任心理委员的工作对班级、对同学、对心理委员本人的意义,让同学们对心理委员的工作有初步的认识。一、什么是心理委员心理委员是为班级同学、寝室同学及身边朋友提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帮助的人,他们是班级学生干部,他们以平等、尊重、服务同学的态度为有相关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承担或协助实施针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或活动。心理委员通常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拥有胜任该项工作的个性特征,经过系统的培训之后,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担任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接受长期的专业指导和监督,以便于有效发挥积极作用。二、心理委员的角色要求(1)热爱心理学知识,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2)热爱同学,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3)学习成绩良好(包括良好)以上,保证其学有余力担当此任;(4)心理行为要符合年龄特征;(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7)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人乐观开朗,能够做到悦纳自己、善待他人;(8)能够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三、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和原则(一)工作职责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班上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消除身边同学对心理的误解,定期在班上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作好相应记录和总结。2.策划、组织班级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积极组织班级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既能活跃气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也能寓教于乐,将心理健康知识以直观、活泼的形式呈现给同学。活动形式可以有心理沙龙、热点心理话题座谈、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3.落实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学校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委员就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负责任,接受学校心理老师的指导,承接学校和年级在班级层面开展的工作,比如协助老师组织班级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组织同学参加心理讲座等。4.发现存在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报告心理委员是本班同学心理健康状态的观察者、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发现者。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应当建议他们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心理委员应当及时报告给班主任或学校心理老师,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及时进行干预。5.为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委员可以作为朋辈辅导者,帮助同学分析面临的问题,调节消极情绪,纠正不良行为。做好朋辈辅导,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学校调节心态的基本方法。6.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心理委员作为心理知识的宣传者、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危机的发现者和陪伴者、心理问题的辅导者,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同学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及时调整心态,营造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二)工作原则由于心理委员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应该有别于其他班级干部,因此心理委员必须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坚持保密原则心理委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对自己所接触的同学隐私不得向亲戚、同学或朋友泄露,在特殊情况可以向心理辅导老师请教。为来访者保密是心理辅导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遵循保密原则是心理委员的工作第一原则。但是,坚持保密原则也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一旦发现同学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心理委员则应该立即联系班主任或心理老师,防止恶性意外事件的发生。2.积极求助原则心理委员并不是“小小心理辅导师”。当识别发现周围同学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问题已经超出自身的干预能力范围时,心理委员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寻求帮助,这也是心理委员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3.实事求是原则一般情况下,心理委员容易在工作中犯两种倾向性的错误:一是运用心理学知识看谁都好像有问题。一旦了解到周围学生的一些不同举动,马上极为紧张;二是虽然发现周围的同学有异常,但心理侥幸,主观判断觉得问题不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心理委员实事求是地反映同学的心理状况,既不虚张声势,也不能掉以轻心。4.保持中立原则尽管心理委员和班级同学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关系,但也应该保持中立的原则,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到同学的交往中。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尽可能保持中立的立场来倾听同学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则。每个人的行为和想法一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一旦得到反对或抨击,通常就不会再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心理委员也就无法张掌握详细的信息来做出准确的判断,提供及时有效地帮助。四、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心理完好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恰当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实现自身的潜力,自在地学习和投入地工作,对社会做出贡献。1、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2、情绪稳定性与协调性。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3、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即使环境突发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也能较快适应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青少年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导致社会适应障碍。4、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早期社交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不合群等不良个性,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5、反应能力适度,行为协调。青少年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应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和应对能力。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如果心理和行为严重偏离年龄阶段,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如过严重滞后或超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7、具备心理活动的自控能力。对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青少年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专注力,往往导致学习困难。8、健全的个性特征。个性(人格)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9、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0、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二)心理问题的三个层次: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此外也有研究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和心理疾病,而不健康心理依据问题程度的不同又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1.心理困扰心理困扰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困扰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有的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困扰,存在普遍性。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它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危机的潜在性原因。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它是心理困扰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困扰的基础上累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神经症、人格异常等心理失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形成了一种无法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如不及时疏导、消除,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对于处于心理障碍中的学生,基本上不存在“速成”的解决办法,须作长期的疏导和矫治工作。随着社会的巨变和人们生活、生存环境中竞争的加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日益提高。3.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较低,但有增长的趋势。上述学生心理问题三个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逐层“劣化”的趋向,每个层次还可作轻度、中度、重度的划分。心理困扰可在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沟通下得到改善,其他两种心理问题,需要寻求医学治疗。并且,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三)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当面对困难情境,而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现有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出了他的能力,心里感到痛苦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在危机中既充满挑战(危),又蕴藏着机遇(机)。这些挑战可能包含着亲子冲突、校园暴力、叛逆网瘾、厌学弃学等问题,对个体会造成一定的打击和创伤;但危机中有蕴藏着机遇,比如促进个体心智的成长、价值观的塑造、亲子关系的促进和心理韧性的培养等。心理危机都有哪些表现呢?心理危机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这些心理活动通常会通过身体、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身体上经常感到劳累及疲倦,出现越来越多身体不适,睡眠及饮食发生改变,反常地不注重卫生/仪容等。行为上学习退步,无心向学,喜欢离群孤立,与人冲突增加,有参与高危与自毁行为等等。情绪上出现情绪转变,怨恨自己、脾气暴躁,过度恐惧或焦虑,负罪感、无价值感。认知上出现认知功能减退,产生无望及无助的想法,倾向于自责、自我批评,甚至出现“我死了有谁在乎”等消极的想法。心理委员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发现有下列情况的同学应密切观察,给予支持或反馈给班主任和心理老师,以便老师及时对其进行危机干预:1.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2.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3.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4.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6.家庭贫困,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7.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惧、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心理健康的需求。(视频播放)五、心理委员的关怀技巧选取切入点与班级同学沟通1、尊重班级心理委员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正确定位,他和普通班级干部一样,是为同学服务的,而不是管理者。在这个定位基础上,对每一位同学所持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采取接纳、关注、爱护的方式,是有效帮助同学的基础。只有先尊重班级同学,才可以给大家一种安全、温暖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同学表达自己。2、真诚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心理委员要以“真正的我”出现,不带假面具,不是管理者,也不是例行工作,而是表里一致,真实的关心、真诚的问候、发自内心的帮助。这种真诚的态度可以让同学敞开心扉,很好地与心理委员沟通。3、共情心理委员在与同学接触过程中,要站到同学的地位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同学的喜怒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