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安全观《安全观》内容概要这是哲学范畴,是安全科学的基础,主要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2.1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2.3安全价值观2.4大安全观2.1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1)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是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并用理论的形式予以论证和表述的学问,是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论述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为指导。2.1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2)*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同时,反过来哲学又给予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历史上大多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比较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自觉地思考认识论、世界观的问题,如提出量子假说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它的工作方向”。2.1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3)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以关于世界观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知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在于它是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干扰的思想武器,使具体科学的研究不致偏离方向。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1)2.2.1安全的本质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保障条件。无危则安,无损为全。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健康活动的角度提出的,是针对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或物而言的。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往往比对事故的认识难度大,因为事故比较直观,对人们的影响比较深刻,人们容易从其危害中加以认识。而安全给人们的印象是同事故相对存在的,只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没有自然属性。2.2.1安全的本质人们对安全的感性认识问题(五种类型)(1)从事故的危害中认识到,安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安全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条件;企业安全生产、人们安全生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2)从安全与事故的相对存在中认识到,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故的环境。安全等于无事故,安全是指人身没有伤害、设备没有损坏、财产没有损失的状态。(3)从安全与事故之间的联系中认识到,安全系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危险系判明危险发生概率以及有害性超过了允许限度,安全是可以接受的危险等。2.2.1安全的本质人们对安全的感性认识问题(五种类型)(4)从安全内容的扩展中认识到:其一,安全是指人的身心而言,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伤、不死、不病,而要保障人的心理、生理的安全与健康;其二,安全涉及的范围超出了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的时空领域,拓展到人能进行活动的一切领域,可以延伸到人能生活、生存的一切地方;其三,人们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程度不同,对安全需求的水平和质量也不同。(5)从安全的存在中认识到,安全是一种状态。如企业安全生产的状态,人们生活的状态,社会交通安全的状态,消防的安全状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社会的安定局面等。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4)2.2.1安全的本质对安全现象的认识,即对安全的感性认识,是不能解决安全本质问题的。例如,用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故的感性认识指导安全工作,必然导致就事论事地认识与解决一些威胁人们生产、安全生活的表面问题,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如何持续稳定安全局面的问题。又如,用“安全系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的概念去指导实践,就会导致人们对安全的追求,停留在“可以接受的危险”的水平上,给客观事物留下危险因素(隐患)而导致事故发生。2.2.1安全的本质对安全认识既不应是名词解释,又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运用安全现象提示出安全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确诊安全和安全规律,产生预防事故的理论与方法,用于指导实践,才能超前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活,达到征服事故的目的。生产安全的本质,是生产实践符合生产规律的规律运动,具有安全必然性。它通过总结安全生产的历史经验教训,联系生产实践,遵循生产规律,实现了安全生产的事实加以确认。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6)2.2.2安全的规律安全规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安全规律:指某一领域或系统中的安全规律,如生产安全规律、交通安全规律。广义安全规律,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安全,即大安全的普遍规律,其内在本质联系,即人与物在其置于的系统中符合客观规律的规律运动,具有的安全必然性,是安全的根本规律。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7)2.2.2安全的规律安全具有的三规律:生存规律、构成规律和发展变化规律。2.2.2.1生存规律安全的生存规律,是指安全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具有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依而生的自然属性。安全不仅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发生事故,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条件,而且是伴随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按事物客观规律办事产生和存在的。安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由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联系所具有的安全必然性决定。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9)2.2.2.2构成规律安全的构成规律:指能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事物规律运动的诸因素,各自内在与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所具有的安全必然性。安全的构成规律同事故的构成规律之间,不仅有区别,而且也较复杂;事故是由某种异常因素与其他因素异常结合发生质变而形成的;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10)2.2.2.2构成规律构成生产实践规律运动的五种因素:(1)劳动者的安全构成因素。由劳动者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安全心态→安全行为→安全效果的系列安全因素,相序组合的规律运动构成的。(2)劳动手段的安全构成因素。如设备的安全构成因素,是由设备的自身安全结构→外延安全功能→安全运行方式→实际安全效果的系列安全因素,相序组合的整体规律运动而构成的。(3)劳动对象的安全构成因素。仅以煤炭生产中的原煤为例加以说明。原煤开采的安全构成因素,是由原煤的自然结构(如顶板压力、煤层厚度、瓦斯含量等因素)符合生产规律客观要求(即达到安全利用标准)决定的。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11)2.2.2.2构成规律构成生产实践规律运动的五种因素:(4)劳动时间与劳动空间的安全构成因素是安全的相关因素。它的安全构成因素是由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在其置于的时间与空间内有机结合达到生产规律要求决定的。(5)能构成生产实践规律运动的第五种因素:由符合生产规律要求的劳动者,正确使用达到生产规律要求的劳动手段,具有符合生产规律要求的劳动对象,以及三者结合所占有的劳动时间、劳动空间,也必须符合生产规律要求(综合形成因素)。2.2安全本质及安全第一原理(12)2.2.2.3发展变化规律发展变化规律:指安全从与隐患、事故的对立统一中分离出来之后,经过理性升华,变成了符合预防、控制事故规律的产物,以其具有的规律性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按客观规律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随着生产实践的规律运动一异常运动一异常灾变一规律运动的对立统一,在人们认识掌握了安全与事故的运动规律之后,安全就逐渐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经过理性升华后,就不再是原来意义的生产实践规律运动的形式了,而是变成了符合预防、控制事故规律的产物。2.2.2安全的规律——结论安全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重性),其自然属性同隐患、事故一样,是物质的、运动的、有规律的。人与物的存在和运动是安全产生的条件,人与物的规律运动是安全的本质,规律运动的形式是安全的外延现象。同时安全具有自然生存规律、构成规律,以及与隐患、事故的联系,具有对立统一规律、发展变化规律。2.2.3安全第一原理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安全方针。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没有安全就没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这是“安全第一”思想的客观基础。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如下: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协,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2.2.3安全第一原理人类为发展经济,改善生存条件(进行生产活动),往往需要以安全作为代价,这样,“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实践中又会受到客观现实的“干扰”。例如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类生活与生产带来了文明,但同时人类又为此每年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全球每年因车祸造成的死亡人数在50~70万人;我国“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因车祸造成的死亡人数在7~8万人)。人类在享受到交通事业带来的便利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种代价。这种安全需要与利益代价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是人们解决安全问题的难点所在(航空、化工、航天、核工业等)。2.2.3安全第一原理安全的本质决定的问题:保证职工不受伤害和企业财产不受损失是安全的本质!“安全第一”是我国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应当自始至终贯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是指我国各级政府、一切生产建设部门、交通运输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生产设计过程中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抓生产必须首先抓安全;真正树立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劳动者是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在组织、指挥和进行生产活动中,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来考虑,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完成生产计划、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头等大事来抓。2.2.3安全第一原理安全第一原理指导下的落实问题(两个方面):(1)在考虑生产时,应该把安全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去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以保证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保证生产长期地、安全地进行。(2)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领导者应当把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广大职工则必须严格地、自觉地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2.3安全价值观(1)在商品社会里,一切事物本身的价值决定了它的社会地位,价值高、社会地位高,反之则低;这是在商品社会人们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安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到底有多大价值?目前尚难以计算。由于没有价值指标,在商品社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没有它的地位。尽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将其纳入国家宪法,又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先后颁布了各种劳动保护法规,建立了各种专业机构和劳动保护科研机构,拨出大量经费改善劳动条件,并在长期生产建设的多践中总结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明确指出:安全生产是我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要求各级领导把它放在生产工作的首位。2.3安全价值观(2)安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经济指标所造成的困境:安全无法脱离没有经济指标的困境,成为一般化的宣传内容,“安全第一”也就成了没有权威的口号。在一些企业和企业的主管部门的领导人中,出现了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甚至错误地认为:“生产效益不好,安全再好也没有用;安全本身没有效益,安全效益是间接的;安全是个负效益,只有发生事故,造成损失,才能看出安全效益。”等等。在生产活动中只是片面地讲生产效益,不顾安全;扩大生产能力,购买生产设备有钱;改善劳动条件,治理事故隐患没钱;简易投产,凑合生产,有章不循,甚至冒险作业。企业在配备安全技术人员时,不按国家规定比例,不重才能、凑数,安技人员素质低,安全机构和队伍不稳定,等等。致使安全工作跟不上生产的发展,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不稳定,伤亡事故、恶性事故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危及国际威望!2.3.1安全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