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新农村概念早在我国建立之初就已经提出,2006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在“十一五”规划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要求。xx县位于xx省西部,是闻名遐迩的人类远祖起源地和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现地,辖6镇6乡,236个行政村,总面积1368km2,常住人口35.83万人。xx县的新农村建设距离建设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考虑到既有资源挖掘和合理利用,打造长效资源开发体系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协调。结合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为新农村建设指引方向,探寻新的实践路径,提供新的内生动力。1.xx县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1.1农村生产力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xx县依托现代科技技术,在粮食种植和收割过程中运用收割机,农村生产力得到提升,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特色农产品数量居全市前列。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聚力促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了防范规模性返贫底线。1.2农村文化建设效果显著,农民素质普遍提高xx县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正式开工,仰韶村遗址公园成为全市首家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国家民生示范工程。首届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彩陶花瓣纹”亮相“春晚”,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构建,仰韶酒工业游创成国家3A级景区,多个村庄获批全省旅游示范村和旅游特色村。1.3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民居住环境转好xx县全力优化居住环境,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狠抓“六清”“六治”,开展“三五”创建,完善三级环卫管理机制。兼顾城区内外环境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应急处置场建成投用,同时统筹推进沿黄生态修复和产业振兴,高标准完成2859亩(1亩约等于667m2)廊道绿化任务,“六基地一工程”全面实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再创新高,实行雨污分流,水质稳定达标。2.xx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资金投入来源单一,农村建设增效缓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阻碍是资金短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由2部分组成,其中较大一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较小的一部分则由农民自己承担。农民由于自身受益有限,外加还需承担其他经济压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所投入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只依靠国家政策的投入资金对于带动新农村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农村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缺乏有特色的自主性品牌,无法吸引外商投资,不能和有经济实力的产业达成合作,产业链建设困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较低且来源单一,无法支撑农民增收增效,农业生产方式仍存在问题,没有取得根本性改变。2.2面临主体性困境,农民缺乏积极性新农村建设中面临主体缺位的困境,这是影响新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长达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对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克己复礼”固有观念,习惯于礼让,面对问题时不充当主体性角色,多数时间选择拥护者的角色,缺乏主动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的动力。这种现象使得新农村建设进程面临阻碍。农民对于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低,不利于新农村开展民主决策和民主协商工作。农民缺乏主体性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导致出现民主决策失误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存在主体性个体的缺位,还存在主体性组织的缺位。缺乏代表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组织,人民的想法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去征集和表达,人民的利益也没有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维护。农村组织也同样面临主体性缺位的困境,缺少主体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代表作用,不利于农民和农村的发展。2.3政策宣传力度低,高层次人才短缺xx县政府虽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动员工作,积极宣传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实际上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农民对新农村改革大多数仍持观望态度,不愿意主动积极响应,但当涉及农民自身根本利益时,更是抱有谨慎态度,对政策展开仔细的研究。这种现状的成因在于,农村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家中只留下缺乏文化知识的老年人和儿童。对于施行的新政策理解困难,思想保守化,愿意做出改变的意愿低,承担风险能力弱。这些现实问题都在禁锢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中缺少相关的专业型高水平的人才进行针对性、通俗化的政策讲解,真正让政策宣传走进百姓家中。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将政策转化为农民能够理解和看得到的现实未来,从思想根源上进行改善,真正让政策落到实处,激发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3.xx县新农村建设对策分析3.1提高新农村科技创新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虽然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但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农村问题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依然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推进农业优先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利用科技创新激发新农村产业发展潜能。加强对提升新农村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视程度,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农民的生活。提高新农村科技创新水平,需要多方位的投入与支持,主要涉及政策、资金、人才这3个方面。首先,要完善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宣传,引起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户的重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信息分享会和经验交流会,增加广大农户对提高新农村科技创新的了解度和参与感,真正做到让制度落到实处。人员制度的保障和农业制度的保障同等重要。新农村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关键还是要依靠人才。科技人才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加强人才制度保障,设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科技型人才。对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提供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激励农业科技人才积极进行科技研发,科技研发成果予以重大奖励。其次,多渠道加大对新农村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政府层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农业科研院校多进行财政支持,鼓励其开展农业研发和农业后备力量的培养。同时,对农业企业进行财政优惠和补贴,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科技研发工作,最大化做到为农业企业减负。社会层面要引导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的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社会企业融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研发项目,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最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增设高校农业专业,学习农业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农业科研院所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具备针对性为农村培养地方性人才力量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同时注重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专业性人才和技术,多开展对基层科技人才的培训工作。全面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真正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新农村管理水平,打造现代化治理新模式。3.2推动新农村整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持发展中的平衡性,增进各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协调发展是深化新农村改革,激发新农村活力的重要措施。努力打造区域化协调发展,基地化集中生产,标准化规模作业,信息化发展管理,产业化合作经营的新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既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也要推动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农村产业结构模式。首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化布局对农业和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整合多方面要素,推动城市与乡村相联合、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相融合,从全局性视角出发实行合理化规划布局,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助于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整合后进行整体性协调分配,好资源和产品向好的产业和地区集中。形成以政策为引导,财政为保障的发展体系,城乡要素和城乡服务要实现均等化配置,城乡居民收入和权益实现平等化保障。引导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重点向农村倾斜,构建新农村公共服务新机制,以城市化的方式构建新农村。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想法,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谋求福利。其次,推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展农业产业范围。鼓励农民加入供销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增加农民收益和土地利用率,规模化经营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地整合。加快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推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三农”同步向前发展。新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极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片面性地理解新农村的发展是错误的,应该发挥城市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推进新农村的区域和产业间的协调规划建设。3.3贯彻新农村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模式的核心就在于要重视环境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极易出现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出现违背自然规律,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新农村建设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创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前提是要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行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围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者和受益者。首先,应在广大农民中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不能局限于政策制定者和少数农民理解,应该做到人人理解,明白绿色发展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遵守,以及如何在实践行动中去执行。一个政策只有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认可,才有执行和实现的可能性。要做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广大农民的内心,自觉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其次,理解绿色发展理念是前提,关键在于实践。根据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条文,运用法律条文和村规民约约束和规范农民的具体实践活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监督,面对危害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新农村的行为时要敢于制止。坚持走节约资源,构建新型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避免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中。最后,坚守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改善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打造新农村的生态产业体系,这是新阶段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加强对已经遭受破坏的资源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对未遭受破坏的资源要加大保护力度。注重对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监控和保护,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坚守底线,不触碰“红线”,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3.4扩大新农村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就是要扩大发展的空间,统筹好国外国内2个市场,整合利用国我国内市场的资源,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扩大国际市场,推进农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研发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打开新农村发展新路径。必须要保证农产品的顺利供给,保障产业链的正常化运行。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助力我国农业更好发展,增加我国农业与国外市场的合作。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培养建设属于自己的科研人才队伍。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优秀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调整我国农产品的供给结构。进口国外先进农产品和我国稀缺产品,丰富我国农产品市场,减缓农业发展压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文明的同步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只依靠国内市场和技术助力我国农业的发展是有限的,闭门造车的方式不可取,埋头苦干的方式也不可取。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开放,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新农村的发展就能避免走许多的弯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