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宜城县域粮食经济与粮食安全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简析宜城县域粮食经济与粮食安全宜城市粮食局赵勇军王志农一、县域经济现状楚国故都——宜城,位于鄂西北部,居汉江中游,全市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农业劳动力11.2万人。全市国土面积211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0.1万亩,其中水田48.2万亩,1990年已建成全省第一个“吨粮县”,“九五”期间已建成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粮食综合生产能较高,粮食单产在全省名列前茅。2004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市),被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被农业部列入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市),2007年至今已连续四年登上“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榜。2010年是我市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力推进“两翻番一冲刺”战略部署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开拓进取,真抓实干,项目建设明显加快,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民生问题较好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进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2010年粮食总产达59.8万吨,比2006年48.3万吨增长23.8%,其中水稻31.9万吨,比2006年29.6万吨增长7.8%,小麦21.2万吨,比2006年12.7万吨增长66.9%;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63元,比2006年3890元增加2173元,增幅为55.9%,其中粮食人均纯收入为3353元,占人均纯收入总额的55.3%。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64.3%,年均增32.8%,突破百亿大关。其中农业产值27亿元,比2006年增长86.2%,年均增17.2%;粮油加工业产值15亿元,比2006年增长733%;财政收入5.9亿元,比2006年增长63.9%;财政支出15.2亿元,比2006年增长223.4%。从以上近五年经济发展数字看,我市经济形势呈良好态势,作为产粮大(县)市,粮油经济是全市经济支柱产业,粮油加工业产值年均增147%,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10年粮食经济占全市经济13.5%,占工业经济29%,粮食经济也呈良好发展趋势。2二、粮食经济改革与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2003年,在市委统一部署下,市粮食系统进行“粮改”,以构建了良好的粮食经济发展格局。1、不断深化粮食改革。思路决定创新之路,决定发展之路,决定粮食工作有为之路。市粮食局坚持“改革、发展、创新”的思路,高举“集中处理三老问题”和“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两把利剑,浴火重生。2、鼓励、引导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构建和谐银企关系,合理设置收购网点、开展企业联营、完善销售网络,建立长期协作关系,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3、以抓购销为中心增加企业效益。近几年,我市克服粮食收购资金困难,充分利用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创新收购服务方式,方便农民售粮,按照市场趋向,本着“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市场粮食的购销业务活动。国有粮食企业在收购旺季,组织员工分组分片带秤、走村串户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活动,整个收购工作做到了合理定价、应收尽收,既发挥了国有粮食主渠道作用,又为企业增加了企业效益。三、粮食经济发展的特点宜城是产粮大(县)市,虽然粮油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精品名牌少、精深加工程度较差、市场低占有率;资金运作困难、企业效益亟待加强;市场竞争激烈、农民种粮收入比较低等等不利因素。1、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全市有近百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方式粗简、加工只是初级大米、面粉,无品牌效率。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呈偏紧趋势。现有粮食经营、加工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只有注重品牌效用,做大做强粮食精深加工业,构建粮食购销经营平台,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以质量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推动粮食产业上水平、上台阶;只有走集团化经营,开发粮食深加工,创建优良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丰富人民生活。一是组建粮油集团化经营。2009年8月,由市粮食局牵头,甲林公司发起,以甲林公司为集团核心企业,向省工商局申请注册了湖北甲林粮油集团,集团吸纳了我市9家襄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为成员单位,以“汉江”商标作为集团创品牌商标,力争达到产值过十亿的集团公司。二是继续把招商3引资作为粮食部门的重点工作,围绕大米、面粉、油脂等深加工产品搞好技术引进、资金引进及人才引进工作。三是引导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去年招商引资企业康达油脂公司2010年新上日处理菜籽100吨的生产线,新增工业产值9200万元。2、努力解决粮食收购中资金难的瓶颈问题。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深入,农发行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资金支持政策进行了调整,由过去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保证资金供应,改为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贷款管理体系。国有粮食企业贷款门槛提高额度相应小,收购资金难以保证。粮食收购资金问题,看似是一个经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果农民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粮食商品因为缺乏收购资金,不能变为继续再生产的货币,势必挫伤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如果企业粮食收购资金严重不足,加工粮源无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就成无米之炊。近几年,我们一方面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另一方面在未启动预案的情况下,采取以国有资产为抵押,办理房地产他项产权权属,争取银行贷款,与市内外粮食收储、加工企业联系,共同收购、联合经营、敞开收购农民种的粮食。3、加强粮食市场监督。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初期,民营企业和个体粮贩面广量大,粮食市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已经今非昔比,加之市场监管力度小,市场经营秩序混乱,不法粮贩掺杂使假坑害企业、短斤少量克扣农民,尤其是粮农卖粮图方便,粮贩乘机降价、暗中扣量,无形之中剥夺了粮农应得的价格实惠和收入。近年来,宜城粮食流通监管工作在做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粮食流通统计等工作的同时,主要是做好横向协调和纵向联动这两篇文章,竭力为广大市民编织一条放心的“粮袋子”。市粮食部门先后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各项检查:在粮食生产环节开展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在粮食入库前夕进行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等指标检测。在粮食加工环节进行专项质量抽检。环环相扣,保障粮油市场质量的消费安全。另外,针对相当部分粮食购销在基层进行,大部分市场主体分布在乡镇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纵向联动。经过共同努力,我市粮油市场经营秩序有所好转,有序的、规范的粮油经营趋于完善。四、粮食安全保障与措施4当前,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粮食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我国粮食安全要立足于粮食基本自给,因此,粮价的制定、粮食库存量、仓房设施条件等因素,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改善粮食经营方式,保质保量做到储存粮食的安全。(一)制约因素。1、最低收购价价格过低。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已连续几年提高了小麦、稻谷等主要品种的最低收购价,但还是与种粮成本和收益有差距。据有关部门多年分析表明,粮农的成本利润率达到40%左右,粮农的收益基本有保障;粮农的成本利润率低于30%时,粮农就无收益,就要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全省根据市场适时启动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还是低于农民期望值,粮农收益甚微。2、国家政策性粮食费用补贴过低。目前所执行的各种费用补贴还是2005年国家最初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政策时制定的标准,即保管费用为70元/吨·年,收购费用为50元/吨(其中包含中储粮直属企业统筹的县内集并费20元/吨),出库费用30元/吨,过低的补贴标准与逐年上涨的物价和实际支出的费用差距逐年拉大。近两年,过低的费用使企业没有利润空间,企业日常开支困难,导致部分企业仓储管理设备简陋,保管人员力量不足,给粮食安全保管带来隐患。3、社会粮食库存薄弱,粮食安全隐患突出。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充实社会粮食库存,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5年起我省适时启动了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社会粮食库存得到了充实,我市年均社会粮食库存在15万吨以上。从2008年以后,虽然部分粮食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因粮食市场价格偏高、收购资金困难等因素影响,粮食收购量逐年减少,2010年到现在,国家继续加大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拍卖出库,目前,我市社会粮食实物月均库存仅有2.5万吨左右,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甚微。我市现有56万人口,人均日消费1.5斤原粮测算,月消费粮食1.26万吨,现有粮食库存只能消费近2个月,作为产粮大市库存粮食只能供2个多月消费,一旦受到大的自然灾害,粮食绝收,粮食供应就要发生恐慌。4、部分非国有企业承储的国家政策性粮食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仓房设施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企业经济规模和仓库容量较小,仓房条件简陋,库内没有专业的清杂除湿设备,不具备承储国家5政策性粮食的资格。另一方面管理普遍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企业没有仓库管理制度,质检、防化人员不稳定,仓储管理薄弱。(二)建议。1、高度重视发挥国有粮食主渠道地位。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改革和探索,地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办法。在监管和经营上既讲政治、又讲效益,在粮食安全上发挥了应有作用,这是有目共睹和不可替代的,所以只能加强不断完善。就宜城国有粮食企业而言,现有72个收购站点,库点布局合理,人员素质较高,具有专业的质检、防化队伍,各类器材一应俱全,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因此,国家在政策上要支持和扶持国有粮食企业,并在收购资金、费用补贴上给予重点倾斜,确保粮食安全主渠道畅通。2、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据调查,农民种粮成本与最低收购价只有15%利润,由于人多田少,仅靠粮食收入很难维持农民生活开支,按照种粮成本与最低收购价达到利润合理化,粮食还有20%的提价空间,在这个范围内合理提高价格,不会成为CPI上涨的主导因素,也不会推动CPI的严重上涨,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用重大。3、适当提高政策性粮食补贴标准。为了保证粮食储存安全,国家在政策性粮食收购保管费用的补贴上要科学合理测算,既要考虑国家财政负担,更要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当前物价水平,政策性粮食各项费用补贴应适当提高,收购费用在60元/吨,出库费用在50--60元/吨,保管费用在80--90元/吨。同时,要考虑粮食保管过程中的自然损耗,并按照保管损耗的标准给予补贴,以减少企业的损失。4、建立完善粮食储备体制。充实粮食储备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市作为产粮大市,现有的5000吨地方县级储备不能平衡本地需求,只有增加和完善粮食储备,才能平衡社会粮食供求关系。一方面是增加主产区地方县级储备,按保证3个月粮食需求量测算,我市需建立3.78万吨地方县级储备,考虑到地方财政困难,建立1.5万吨地方县级储备是可行的,再加上商品粮库存基本能保证本区域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在产、销区建立稳固的粮食移库机制。为了确保粮食销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了这些地方的粮食储备,为了保证储备粮食数量完整,粮食销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储备企业在收购期间,安排人员、资金到粮食主产区争抢粮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6了农民卖粮难的压力,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弊病,主要是新上市粮食杂质、水分较高,入库粮食质量不能保证;抬高了粮食价格,加大了企业负担、加重了城市居民支出负担。对此,国家要制定产销区粮食衔接政策,发挥好主产区粮食企业承担收购、转运的作用,保证粮食销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5、增加仓房维修投资力度。国家要根据各地粮食仓储设施的实际情况和粮食收储需求,按照应急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制定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规划,逐年有计划安排一定维修资金,解决部分仓房维修的急需,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