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概述…………………………………………………………12组合钢模板操作流程图……………………………………13运输进仓……………………………………………………14立模…………………………………………………………25浇筑混凝土、预埋插筋……………………………………56模板拆除出仓………………………………………………67其它要求……………………………………………………711概述组合钢模板由钢模板和配件两部分组成。钢模板包括平面模板、阴角模板、阳角模板、联结角模以及其它形式的模板(如梯形、三角键槽模板等)。配件主要有连接件和支承件,包括U形卡、L形插销、钩头螺栓、蝴蝶卡等,支承件主要采用钢管。用得较为普遍的主要为3015、1015型平面模板,由面板和肋条组成,面板厚2.5mm或2.75mm,肋条厚2.8mm。组合钢模板可以根据施工要求组装成各种不同形式、规格的整体模板。2组合钢模板操作流程图3运输进仓3.1使用汽车拖运时,超出车厢栏板高度的模板必须用绳索捆绑固定,车厢内或模板上禁止同时载人。3.2运输过程中,驾驶员须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车速不宜过快。3.3运输到施工现场的模板,必须码放整齐,下部加方木垫平,码放不宜过高,谨防倾倒。3.4模板吊运进仓时,必须由起重人员进行指挥、挂钩,模板捆运输进仓立模、支承、调节混凝土浇筑、预埋插筋拆除拆模提升2绑必须紧固,下系牵引绳,禁止单根绳起吊,禁止在模板内夹带其它物件;模板各种扣件须装在工具袋内,须吊运时,必须使用吊篮。3.5禁止将模板临边堆放,在脚手架、施工平台上堆放时,必须确保稳固,以防滑落,堆放不得超过限定载重量、不得影响交通。4立模4.1起始仓立模组合钢模板主要是在现场拼装,起始仓立模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方法为:4.1.1施工放样。4.1.2先立侧面两到三块模板。4.1.3上竖围令及底脚横围令。4.1.4延伸并加高。4.1.5整标准,上拉条。4.1.6按需要在模板顶部加设护栏,以便在浇筑收仓时形成封闭的安全防护。4.1.7收尾(紧拉条、补缝、刮灰、刷油等)。4.2拆、立模4.2.1拆模时,先下蝴蝶卡螺丝,再下横围令。4.2.2松开竖向围令,并将其固定在上口露头螺杆处。4.2.3拆钢模并加高,再上好横围令。混凝土收仓面钢模不拆,以此模板为基础往上加。4.2.4其后程序与起始仓立模相同。34.3顶板面板施工4.3.1顶板模板支撑系统形成并验收合格后,即可铺上组合钢模板面板,面板采用木楔调平,并刮灰、刷油、贴布条,验收合格后即可投入使用(支撑系统施工见“脚手架施工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4.3.2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拆除模板及其支撑系统:4.3.2.1松开顶板模板间的连接卡扣;4.3.2.2拆除顶板模板的支撑系统的顶梁,拆除面板;4.3.2.3依次拆除其它顶板面板;4.3.2.4拆除支撑系统。4.4安全要求4.4.1安装组合钢模板,一般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模板就位后,要及时安装好U型卡和L型插销,围令安装好后,应将螺栓紧固。同时,架设支撑以保证模板整体稳定,拉条的焊接必须保证质量。4.4.2需要拼装的模板,在拼装前应做好操作平台,操作平台必须稳固、平整,护栏齐全。4.4.3安装基础及地下工程组合钢模板时,基坑上口的1m边缘内不得堆放钢模板及支承件;向基坑内运料应用吊机、溜槽或绳索吊下;分层、分段支模板时,应边组装钢模板边安设支承杆件,下层钢模板就位校正并支撑牢固后,方可进行上一层钢模板的安装。4.4.4现场散拼支模时,钢模板排列、内外围令位置、间距及各种配件的设置均应按钢模板设计进行;当采取分层、分段立模时,应自下而上进行,并在下一层钢模板的内外围令、各种支承件等全部安装4紧固稳定后,方可进行上一层钢模板的安装,当下层钢模板不能独立地安设支承件时,必须采取临时固定措施,否则不得进行上一层钢模板的安装。4.4.5预拼装大块模板安装,应边就位边校正和插置连接件,边安设支承件或临时支撑固定,防止大块模板倾覆。当采取吊机安装大块钢模板时,必须固定可靠后方可脱钩。4.4.6模板的内外支撑必须坚固可靠,确保组合钢模板的整体稳定;高大的墙模板宜搭设排架式支承;承重模板须经过技术设计,要有可靠的支撑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由技术人员进行检查验收。4.4.7柱模板现场散拼支模应逐块逐段上升,U型卡、紧固螺栓、柱箍或紧固围令须同时安设支撑固定。4.4.8安装预拼装大片钢模板应同时安设支承或用临时支撑支稳,不得将大片钢模板系在柱钢筋上代替支撑,四侧模板就位后要随即进行校正,并紧固角模,上齐柱箍或紧固围令,安设支撑。4.4.9安装预拼装整体柱模板时,应边就位,边校正,边安设支撑固定。整体柱模就位安装时,要有套入柱子钢筋骨架的安全措施。4.4.10柱模的支承必须牢固可靠,确保整体稳定,高度在4m以上的柱模,应四面支承。当柱模超过6m时,不宜单根柱子立模和浇筑混凝土,须形成整体构架体系。4.4.11安装独立梁模板,一般应设操作平台,高度超过6m时,应搭设脚手架并设防护栏杆,操作人员不得在独立梁底板或支架上操作及上下通行。54.4.12安装预拼大片或整体梁模板,应在就位并两端和中部支撑安设连接稳固后方可脱钩。4.4.13安装圈梁、横梁、联系梁等模板,模板的支撑应自成系统;多层悬挑结构模板的支柱,必须上下保持在一条垂直中心线上。4.4.14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遵从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先拆除侧模后拆底模;先拆非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4.4.15拆除基础及地下工程模板时,应先检查基坑土壁的安全状况,如有松软、龟裂等不安全因素时,必须采取措施后,方可下基坑作业。4.4.16拆除现场拼装的梁、柱、墙等模板,一般应逐块拆除,不得成片松扣撬落或拉倒;拆除平台、楼层等结构的底部承重模板时,要逐块拆除,防止大片模板坠落;拆除的模板禁止乱丢乱扔,应用溜槽或绳索系下,传递时要相互接应。4.4.17预拼大块钢模板、台模等整体拆除时,应先挂好吊绳或导链,然后拆卸连接件;拆模时,要用手锤敲击板体,使之与混凝土面脱离,再吊运到指定地点堆放整齐。4.4.18拆除高处模板,作业区范围内应设有警戒标志和警示牌,作业区及进出口应设安全哨,禁止人员通行、靠近。5浇筑混凝土、预埋插筋5.1模板、仓面及安全设施验收合格,可开仓浇筑混凝土。浇筑中,要根据下一仓需要,及时预埋插筋,用于下一仓模板的支撑。5.2安全要求65.2.1浇筑过程中须避免吊罐、汽车、平仓铲及其它设备和材料碰撞模板及拉条。5.2.2混凝土浇筑时,为防止混凝土料直接冲击模板,下料点距模板的边缘距离不得小于1.5m,且应分层对称下料。5.2.3振捣中,要经常检查模板、支撑、拉条是否变形,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处理;不得将运转中振捣器放在模板和脚手架上。5.2.4排架、支撑、钢筋、拉条、预埋件等不得随意拆除、撬动,如须拆除、撬动时,应经施工负责人的同意。5.2.5模板上预留的下料孔,不用时必须封盖,平台除出入口处,四周均应设置护栏和挡脚板。5.2.6使用振捣机时,机头距离模板不小于1.0m,1.0m以内使用振捣棒振捣。5.2.7散落在模板上的砼料必须及时清除干净。5.2.8预埋插筋的人员须接受技术交底,插筋的大小、数量、位置必须满足要求(拉条与混凝土面的夹角不超过45º),预埋和预留的长度以满足要求为准;在混凝土凝固期间,禁止摇晃预埋的插筋。6模板拆除出仓6.1模板拆除后,不能及时转走时,必须码放整齐、稳定;堆放在平台、脚手架上的模板须及时转走,临时放置时须确保稳定,以防滑落,且不得影响交通、不得超量堆放。6.2须吊运时,必须由起重人员进行指挥、挂钩,模板捆绑必须紧固,禁止单根绳起吊,禁止在模板内夹带其它物件;模板各种扣件7须装在工具袋内,须吊运时,必须使用吊篮。7其它要求7.1安装和拆除组合钢模板时,作业人员必须劳保着装,严禁赤脚、穿拖鞋或硬底鞋,严禁酒后作业;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无高处作业禁忌症。7.2复杂结构、承重模板的安装与拆除必须编制技术方案,施工中必须要有熟练工人带班进行指导和监督。7.3施工用临时照明及其它电线不得直接架在钢模板上,应用绝缘支持物将电线与钢模板隔离,以防电线漏电导致钢模板带电。7.4组合钢模板夜间施工时,要有足够的照明,现场用电必须遵循有关供用电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光线不好或遇恶劣天气时,不得拆、立模板。7.5施工现场必须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并根据现场实际需要挂设安全网、搭设护栏、防护棚、布设交通通道;作业人员不得在模板的拉杆、支撑及外露拉条头上攀登。7.6禁止上下同时作业,拆、立模时,下部须设警戒,在高边坡下方、竖井、门洞等封闭隐蔽部位作业时,上部(外部)须设安全哨。7.7禁止将安全带(绳)系在正在拆除的模板上,或将安全带(绳)钩挂在钢模板的中间肋条孔内,以防拉脱肋条而发生意外坠落。7.8模板上如有预留洞,安装后应将洞口盖好,混凝土板上的预留洞,应在拆模后随时将洞口盖好;井口、楼梯口等须及时设护栏防护。87.9立模中,如中途停歇,应将支撑、搭头、底脚、临时拉条等固定牢靠;拆模间歇时,须将已松动的模板、支撑等拆除、运走并妥善堆放,以防因扶空、踏空而坠落。7.10斜坡面立模时,模板必须支撑牢固,考虑人员站立等因素,谨防模板在支立过程中或浇筑混凝土时发生垮塌;悬臂面立模时,必须按设计要求和施工程序随时加拉条固定。7.11高处作业拆、立模板时,不得乱丢乱放,谨防滑落或砸坏电缆、管线等;脚手架和工作平台上临时堆放的钢模板及机具、作业人员的总荷载不得超过脚手架和平台的限定载荷,且放置稳定,当设计未规定时,一般不超过2700N/m2。7.12使用的斧头、铁锤、扳手等工具,柄把上系绳子,以防使用中脱手坠落;工具、U形卡、蝴蝶卡等须装在工具袋里,传递中禁止相互抛掷;使用中经常检查手柄,以防松动脱落。7.13模板作业人员要做好交接班记录,当班人员要把本班情况给下一班人员在现场交待清楚,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部位必须交待仔细;下一班作业人员操作前要对现场情况进行检查,对遗留的问题进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