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职业安全卫生的概念常称劳动安全卫生,在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又称为劳动保护,是指影响作业场所内的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外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这里的作业场所指组织生产活动的场所。换句话说,职业安全卫生是防止劳动者和所有进入生产活动场所的其他人员在工作岗位上或作业场所内发生职业性伤害和健康危害,保护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在女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的区别:⒈前前主要研究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后者主要研究如何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职业病的发生。⒉前者所造成的伤亡危害明显;后者在常态下所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危害往往并不够明显。⒊前者所造成的伤亡危害除了有些数量大以外,一般造成的是个人伤亡;后者所造成的伤害人数往往较多,只要在工作场所就很难逃避。⒋前者所造成的伤害立竿见影;后者所造成的有毒物质的危害,往往都有潜伏期,有的甚至是十年或几十年。⒌职业卫生问题所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不仅影响本人,而且会影响后代。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阶段(1949—1957年)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的劳动法的同时,开始制定新的、真正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安全生产法规。其重要标志是1956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三大规程”即《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第二阶段,停滞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虽然在“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规刚刚取得好的效果,许多事故隐患被排除,生产环境得到改善。但从1958年下半年,出现了盲目冒进的苗头,造成建国以来伤亡事故的第一个高峰,这是安全生产工作有发展但受挫折的阶段自1961年开始的调整中,安全生产工作也转入正轨。1963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三年恢复调整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发布了“五项规定”即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工。第三阶段,全面否定时期(1966-1978):经过三年调整,刚刚好转的局面由于十年动乱的开始被破坏。在“文革”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被认为是“活命哲学”而受到批判,工业生产秩序混乱,劳动纪律涣散,安全生产工作倒退,伤亡事故急升,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二个事故高峰,这是安全生产工作遭受破坏和倒退的阶段。第四阶段,恢复发展时期(1979-1992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重申了“三大规程”和“五项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厂矿企业必须加强劳动保护工作,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尤其是对“渤海二号平台”等事故的严肃处理,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逐步落实;安全生产的科研、教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并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五阶段,适应市场经济的立法新时期(1993年-2003年):进入“八五”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加快了进程。1992年4月3日,新《工会法》颁布实施,这部法律把党中央对工会工作的方针和主张予以具体化、法律化,为工会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更好地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1992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八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保护法制建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第六阶段,创新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在法制、体制、机制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调了三个不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安全生产方针由“八字方针”充实为十二字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总之,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好转,从2003年起,事故死亡人数连年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第二章事故的含义和原理事故的含义:人们在实现某目的的行动过程中,忽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有目的的行为暂时或永久地停止的意外事件。这是广义事故。如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狭义的事故,也就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则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使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断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又称300∶29∶1法则。当一个企业有300个无伤害或未遂事故,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事故的类型1、按事故类别分类2、按伤害程度分类3、按经济损失分类事故的类型按照事故类别分类依据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按事故类别划分,事故类别系指伤害的原因类型,将事故类别分为20类:1、物体打击;(包括物落、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砸伤等伤害,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伤害)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或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4、起重伤害;(指在进行各种起重作业(包括吊运、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重物(包括吊具、吊重或吊臂)坠落、夹挤、物体打击、起重机倾翻、触电等事故)5、触电;6、淹溺;7、灼伤;指强酸、强碱溅到身体上引起的灼伤,或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等事故;不包括电烧伤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片帮)以及顶板垮落(冒顶)事故。适用于从事矿山、地下开采、掘进及其他坑道作业时发生的坍塌事故。);12、透水;指从事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不适用于地面水害事故。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可燃性气体煤气、乙炔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汽油挥发)引起的爆炸;可燃性粉尘以及可燃性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指上述范围之外的伤害事故,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等几个专业术语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失能”丢掉(失去)工作能力,根据GB/T15499-1995《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对人体伤害程度进行了量化,并规定了对应的损失工作日数值暂时性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按伤害程度分类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给受伤害者带来的伤害程度及其劳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可将事故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三种类型: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受伤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事故。。2、重伤: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导致人体功能障碍长期存在的,或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小于6000日),劳动力有重大损失的失能伤害事故。3、死亡:指事故发生后当即死亡(含急性中毒死亡)或负伤后在30天内死亡的事故。死亡的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和平均死亡年龄计算出来的)。此种分类中所涉及的损失工作日数,均可按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的有关规定选取或计算。事故的类型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2、事故因果连锁论1931年,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的第一版《工业事故预防》出版,用多米诺骨牌形象描述了事故因果连锁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又称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由海因里希首先提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在该理论中,海因里希借助于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了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如一块骨牌实例下,则将发生连锁反应,使后面的骨牌依次倒下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能量,如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而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这种理论指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对事故预防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势能和动能均属于机械能。人体坠落、坍塌、物体打击等均由势能意外释放所造成;车辆伤害、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等事故多由于意外释放的动能所造成。意外释放的电能可使人员受到电击、电灼伤及电气火灾。能量意外释放论指明了防止事故就必须管理好能量,防止其意外释放,并指出控制能量的有效措施是对其进行屏蔽,将物与能源隔开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事故就会发生。轨迹交叉论把人、物两系列看成两条事件链,两链的交叉点就是发生事故的“时空”。:轨迹交叉论图中,起因物与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也可能是同一个物体;同样,肇事者和受害者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起因物是指直接引起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物体;致害物则是指造成伤害或中毒事故发生的物体;某车间内的天车(行车)正在吊一钢制部件运行,1名工人从天车下走过。因钢丝绳突然断裂,部件落下将工人砸死。请回答:(1)起因物是什么?(2)致害物是什么?事故损失分析原理一、事故损失的定义指意外事件造成的生命与健康丧失、物质或财产毁坏、时间的损失、环境破坏等。二、事故损失分类1.按损失与事故事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