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4篇)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根据您的需求三一刀客的编辑为您分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4篇)”,未来我们将不断分享这方面的内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2、顺畅朗读背诵。3、积累文言词汇。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顺畅朗读背诵。⑵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1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是1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1、老师范读: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多媒体打出。)粟(s)夫(f)畔(pn)通叛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四、分析课文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2、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连用两个论据论证。2段选取进攻方攻战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地利重于天时;3段选取防守方守战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势,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因为地利也难比人和。)3、第四段有什么作用?(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4、孟子的这一说法有无道理呢?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因得人和而取胜的例子呢?5、小结:本文紧扣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紧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给我们学习和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五、指导朗读,当堂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课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二、简介作者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是1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三、整体感知,诵读训练(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1.教师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3.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4.学生展示朗读,并请同学加以评点。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四、赏析课文(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教师展示疑难字词句)请前后两张桌子四位同学为一组,互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询问教师。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要取得积极参与、共同探讨的效果。(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要求:a.翻译该句。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关的成语还有:优柔寡断、寡不敌众、曲高和寡、寡廉鲜耻、至理名言)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革”、“兵”、“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要求: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3)学生质疑。(4)全体学生再次吟哦讽诵课文,同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气势。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4)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美文还需美读,孟子的文章以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而见长,学生自由选择有气势且最喜欢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第四步:古为今用,拓展迁移。(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呢?(明确: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④全人类都应该和谐共处,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的钟声,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六、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师生共同朗诵全篇)教学反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课文所选的经典之作,由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的教学由几个内容构成:第一“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开放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课文,注重教学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教学设想: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2、释题。(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2、检查自学效果。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⑵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