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乡镇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建设规范2024-02-01发布2024-03-05实施南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4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选址与布局.........................................................................25设计...............................................................................26施工建设...........................................................................37消纳...............................................................................38信息化建设.........................................................................39粪肥处理利用.......................................................................410日常检查..........................................................................4—2024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南阳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内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内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乡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南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行政南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南阳市畜牧发展中心、河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唐河县畜牧服务中心、西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社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内乡县环境监测站、南召县石门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定安、李欣、王靖楠、崔国庆、刘书平、朱春梅、刘青山、秦光征、刘晓、杜书增、姚巧珍、李松伟、王金遂、唐建伟、樊英莉、杜世泰、杜红雅、齐宝其、周珣、刘晓阳、朱红侠、任增良、张伟、闫晓华、吴阳、别婧雅、杨阳、段路路、李广宇、许振东、程虎、宋旭、朱彦恒、李建党、胡名书、陈良松、杨苗、卢静、李莉、聂小丽、杜明、陈明阳、袁慧、赵娟、刘玉林。—20241乡镇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建设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乡镇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途径,以及材料、设计、施工、使用、日常运营等有关技术模式和设施建设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农村地区粪污治理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25246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26624畜禽养殖污水储存设施设计要求GB/T27622畜禽粪便储存设施设计要求GB/T3619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38400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乡镇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指乡镇政府规划建设的用于分散收集和统一还田消纳本区域内养殖户已经无害化处理或未处理过的畜禽粪污的收储中心。畜禽粪污指养殖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固体粪便的总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在畜禽粪污经收集进行厌氧或有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把产生的沼气、堆肥、沤肥、沼肥、肥水、商品有机肥、垫料、基质等进行合理的资源化利用。全量收集对养殖户产生的粪便、尿和污水全部收集进氧化塘、储存池或储存罐发酵。无害化处理利用高温、好氧、厌氧发酵或消毒等技术使畜禽粪便达到卫生学要求的过程。—202424选址与布局选址4.1.1选址应符合乡镇土地总体利用规划。4.1.2选址应靠近养殖集中区,建在道路畅通、畜禽粪污便于运输地方,服务半径5公里左右,远离居民生活区,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4.1.3便于粪污的运输收集和消纳利用,方便施工和维护。4.1.4周边有畜禽养殖场的,应满足防疫隔离要求。4.1.5应设在人口聚集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4.1.6周边应有与收储、利用规模匹配的消纳用地。布局4.2.1根据辖区内地理地貌特征,中心建筑类型、养殖区域分布状况、消纳用地面积、作物种植需求、粪污灌溉半径,合理布局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4.2.2每个粪污收储利用中心周边要设置隔离带,设有办公管理区、粪污储存区、粪污收集区、出粪口等。5设计遵循原则5.1.1匹配原则遵循保护耕地、节约土地的原则,做到养殖粪污产生量与种植作物消纳量相匹配。5.1.2处理利用原则所收储的粪污应就近厌氧发酵、做到粪污全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养殖户可定期喷洒除臭剂,污水储存可密闭保存;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养殖户可就近用于农田灌溉,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5.1.3雨污分离原则在收集、储存时应采取严格管理措施,防止畜禽粪污污染环境和传播疾病,建设时要雨污分离,保持卫生整洁,不得影响周边生活环境。设计要求5.2.1设计时应考虑周边地理环境、地质地貌、资金投入、工期要求确定建设类型及入粪口、排气口位置。5.2.2储存设施可分为储存池、储存罐。可根据工期要求或当地地理状况,合理选择储存罐或储存池。5.2.3储存池及储存罐基坑设计应按照国家标准GB/T26624执行。容积确定5.3.1根据当地养殖量、粪污处理工艺、畜禽粪污收储服务半径和周边消纳用地确定容积。容积不小于单位畜禽日粪污产生量(m3)×储存周期(天)×设计存栏量(头)。—202435.3.2单位畜禽粪污日产生量推荐值为:生猪0.01m3,奶牛0.045m3,肉牛0.017m3,家禽0.0002m3,具体产量可根据养殖户实际情况核定。6施工建设固体粪污固体粪便收集一般由养殖户自行建设,可就近发酵后还田利用或进入有机肥加工厂加工处理。乡镇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如确需建固体粪便储粪棚的,要根据区域内固体粪便产生量确定储粪棚容积。储粪棚宜采用框架结构,宜为独立基础;屋檐高度应根据机械化操作等情况确定;墙体宜采用砖混或混凝土结构,墙面宜采用水泥抹面且做防潮处理,矮墙高度1.0m~1.5m;地面应做硬化处理,并做好防水、防渗漏处理;屋顶可采用人字形或拱形结构;屋面宜采用阳光板等耐防腐蚀材料;储粪棚内可设置多个分格,便于粪便无害化处理;堆储粪棚建设所采用的金属材料,均要做除锈、防锈、防腐处理;堆肥棚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防风和抗压能力。具体设施建设可参照GB/T27622。液体粪污6.2.1总则粪污收储中心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建设或购置成品储存设施(储存罐/储存池)。6.2.2储存池6.2.2.1储存池施工GB/T26624要求执行。可采用“双格”或“前进后出”的“封闭式”。地下水位低、宜开挖区域适合建“地下式储存池;地下水位较高,宜开挖区域适合建设“地上式”储存池;池体采用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的,要做好防渗处理,池体也可采用PE黑膜材料制作;“敞口式”储存池要做防雨措施,“封闭式”储存池要设置排气管(孔),高度不低于2m;储存池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抗侧压、抗震、抗洪能力。6.2.2.2为减少臭气污染,应对粪污收集池进行密闭,按黑膜覆盖技术规范对储存池进行密封覆盖。6.2.2.3做好安全防护,周边架设安全防护设施。6.2.2.4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一入粪口,便于粪污运输,不用时用水泥板盖住。6.2.3储存罐6.2.3.1储存罐安装按照相关工程技术规范安装,罐体安装以地下埋放为宜,不影响土地耕作性质。6.2.3.2罐体周边排水通畅,防止积水进入基坑,引起罐体漂浮。6.2.3.3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一入粪口,便于粪污运输,不用时用水泥板盖住。7消纳畜禽粪污消纳利用按照GB/T25246执行。8信息化建设乡镇畜禽粪污收储利用中心应安全及时清运养殖户畜禽粪污,及时进行消纳利用。为提升监管水平,可利用CMSV监控定位软件和车载北斗定位装置,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对粪污运输车辆安装北斗定位装—20244置,定位粪污收储中心和养殖户坐标,设置电子围栏,通过监控运输车辆轨迹自动记录粪污车出入粪污收储中心次数和活动历程数,防止二次污染环境。9粪肥处理利用农业土肥监测部门应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效果进行监测,粪肥中蛔虫卵、钩虫卵、粪大肠杆菌群经粪肥无害化处理后符合GB/T36195,镉、汞、砷、铅、铬、铊和缩二脲等物质应达到GB38400,经深度处理的液体粪污,排入农田灌溉渠道的,应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水质符合GB5084。10日常检查建立粪污收集消纳档案,记录区域内养殖户粪污类型、收集量、收集时间、消纳利用时间,做到粪污产量清楚,去向明白。安全生产,在排气口设置禁火标识。定期观察储存池、储存罐周边水位,防止污水意外泄漏和溢流发生,造成环境污染,制定应急计划,包括事故性溢流应对措施,做好降水前后的排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