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針灸的併發症常與醫師的專業技術、病人當時的身體狀況及針灸器械的無菌操作步驟等有關,針灸常見併發症有下列幾種:病人因針灸的刺激量過大,以及對針灸的恐懼緊張而造成,要讓患者有心理上的準備以避免暈針突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短氣,冒冷汗,胸悶,精神困倦,脈象沉細,甚則出現四肢冰冷、神志昏迷、眼睛上吊、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應立即停針,將針微微後退起出,頭低腳高,鬆開衣帶或胸衣,注意保暖也應臥倒,或伏於几上,飲以熱溫水或熱茶,略臥片刻,輕者即可回復手指重掐其人中、中衝並飲以熱湯或葡萄酒,以助其血液流通,當能迅予蘇醒•針刺人中、中衝、內關、足三里,•再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並嗅以通關散(細辛、皂角各等分,共為細末),取嚏,•或行人工呼吸法,至脈出而止,再靜臥片刻,頻飲熱湯,不久即可回復。醫師在治療時,要隨時觀察病人的表情變化,一旦出現暈針先兆,應及早採取救護措施,以避免發生意外不依無茵操作過程,易引起發炎,如毛囊炎。在外耳,造成耳朵的耳軟骨發炎或穿孔,可用碘酒消毒,或敷(服)以消炎藥物,暫時不可對感染的部位再施行針灸。臨床上常見出血的部位為,1.四肢皮膚肌肉血腫(如委中穴)2.眼眶血腫瘀血(如睛明穴):3.臉部血腫瘀血如(太陽、頰車穴、)4.胸背部之針刺易造成血胸、氣胸(如肩井、中府、期門穴)。5.腹腔內臟器官易穿孔出血,或造成腹膜炎(如肝臟、腎臟、子宮、直腸等)針刺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腫痛較甚者,要先行冷敷止血後,再行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按揉,以促使瘀血消散吸收。如進入的胸腔的氣體不多,症狀較輕,且創口已閉合者,一般可待其自行吸收。病人應取半臥位休息,並給予對症處理。如進入胸膜腔的氣體較多,症狀嚴重時,可作胸膛穿刺抽氣減壓。症狀較輕時,經臥床休息,一般可以自愈。如果有明顯的出血徵象,應密切觀察病情及血壓變化,同時用止血藥或局部冷敷壓迫止血。若病情嚴重,有明顯腹肌僵直、血壓下降、休克時,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包括外科手術等。故在胸腹腔臟器解剖位置與穴位之安全深度必須加以重視,以避免發生出血之意外。針刺後因病人手腳移動,易造成彎針,宜先回復病人扎針前的肢體位置,再將針緩綾退出即可。若針具品質不良或加用電針時間太長或強度太大,則容易斷針。不幸斷針時,醫者態度宜鎮定,囑病人不可亂動,以攝子夾住斷裂端而取出體外。若針折斷的位置比較深層,或在重要臟器附近,宜在重要臟器附近,宜在x光定位下,以手術取出。對針灸有恐懼感的病人易造成心悸,心臟病患者用電針易引起心律不整。多為醫護人員之疏忽造成,所以必須在病人離去之前,再度檢查是否出針完畢。過去大多使用重複消毒的針具,若消毒不完全,會傳染肝炎,現多用拋棄式不鏽鋼針,因此傳染機會較小灸法有時會造成第一度與第二度皮膚燙傷,或灸瘡及瘢痕形成,因此施用劑量必須掌控好。手法太重時易造成神經損傷,或由割治埋線操作時,偶也會損傷神經同一穴位連續針刺太多的次數,會造成肌肉纖維化,因此可將穴位分組,以不同的穴位處方輪替治療。針入關節腔內,必須注意無菌操作,否則易引起滑囊膜炎。懷孕婦人針刺頻度、強度不可過大,否則易造成流產。風池穴深面的重要結構主要是延髓和椎動脈,它們距皮膚的深度一般在1.5寸以上。臨床上,採用針尖向內下朝人中方向深刺,無進顱的危險,故應是較安全的進針角度。而當針尖向上朝對側外眼角方向深刺的時候(進針深度不超過1.2寸,則可避免發生危險),則易通過枕骨大孔後損傷延髓,容易發生意外,很不安全。同時,還要注意細心體會自己的手感,當針尖朝對側外眼角刺入穴位時,此針將依次通過枕下三角(阻力很小且有鬆軟感)、寰枕後膜(阻力明顯增加且有硬韌感)、蛛網膜下腔(有突破感覺)、延髓(非常鬆軟之感)等結構,即進針過程有鬆軟→硬韌→突破→鬆軟的感覺,故術者在施術過程中運針手法不宜過重,應根據不同的手感來決定進退針,以免發生危險施術時病人以俯坐位或仰臥位為好,這樣不僅有利於術者的針灸操作,而且有利於預防暈針情況的發生。一般而言,該穴的針刺深度為0.5-1寸左右,達到l.5寸時則不可再深刺,否則就有刺中迷走神經的可能(迷走神經的位置較深,正常情況下不容易刺到),從而著致嚴重的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由於啞門穴的上方深面有延髓等重要結構,故為了預防刺傷延髓的事故發生,進針時針尖千萬不可朝向鼻尖的方向,而以向口唇方向最安全。其次,要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臨床實踐中以進針一寸左右最宜,最深不能超過1.5寸(體形瘦長者在此尺寸時已刺到硬脊).此外,術者還要細心體會針下的手感,根據不同的感覺來決定近針或退針(一般進針過程中會有鬆軟→堅韌→突破→鬆軟的感覺),以免發生危險。•需注意針刺的深度與角度一般可直刺0.5-0.8寸,千萬不可過深•針刺過深可能刺穿胸膜頂及肺尖在留針的過程,病人不得隨意改變體位,以免針體在肌肉的牽拉收縮下隨之活動而傷及肺臟,•最後盡可能讓其在診間休息15-30分鐘再走,觀察其各種不適的情形氣胸的發生,主要為術者操作不慎,或缺乏經驗進針過深所致,故預防的關鍵在於術者針刺肺臟投影區內及其周圍的輸穴時,一定要嚴格掌握針刺的深度,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如病者的體位、胖瘦及穴區局部解剖等)其次,施術過程中手法不宜太重過強,不應反覆提插、捻搗,直刺不要留針,也不要在針上拔罐(肺氣腫患者尤須注意),若需用溫針時術者應一手扶住針體,一手捻上艾炷,以防止針體深移出針後要注意觀察,凡懷疑有氣胸可能者,應及時給予確診和處理,既不能隱瞞,也不能存有僥倖心理,以免延誤治療;最後,初學者應盡量少選背部輸穴,可用遠道取穴法代之,若一定要使用肺臟投影區內及其周圍的穴位,則要小心謹慎。為了預防針刺損傷於胃,臨床操作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當選擇腹部輸穴時,以仰臥位為最佳,這樣不僅患者能放鬆腹肌,且利於長時間保持體位,術者亦便於施術,容易體會針刺深度和感應針刺時多用28~30號2寸毫針,盡量不選用芒針或粗針;進針時要掌握好針刺深度,應限制在腹膜壁層以上的各層組織之中,此時即使未出現針感或針感不強,也只應在腹壁各層間緩慢提插捻轉,或停針候氣之後再行操作(腹部針感特點是,當針尖刺入肌層後,即有沉重之感,略加操作便現酸脹,如深刺至腹膜壁層,患者即感疼痛,呈向外放射樣刺痛,術者手感如針尖觸及一堅韌之膜,則不宜再深刺,可輕輕作小幅度提插,略將針退出0.1寸左右;如有突然的落空感,則說明針尖已進入腹腔,則應立即退針至腹壁層)最後,要因人施針,如有胃潰瘍、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應檢查是否已有穿孔存在,針刺手法也不可過重過猛;有腫瘤時,應檢查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與腸胃的關係;有過腹部手術的病人,應考慮是否有粘連存在;在飽食時或急性胃擴張等情況下,應盡量少選或不選胃區穴位,對必須選擇的穴位,宜嚴格遵守操作常規施術。儘管針灸術是比較安全且無毒副作用的,為其他藥物療法所不及。然而,如果針灸臨證施治不遵循一定的條件,那麼極易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這就是所謂『針灸意外』,輕者會給病者遺留一時的不適增加痛楚;重者則能導致病者終身殘疾,甚至立斃人命,因此努力防止各種針灸意外的發生,已逐漸成為各級醫生應予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林昭庚中國醫藥學院針灸臨床處方參考手冊之研究二:倫新榮莉針灸意外案例選析知音出版社中華民國95年四月三:王曉明金元正幸中澤寬元人體經穴地圖楓書坊2008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