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024年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_初中数学找规律教案【范例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_初中数学找规律教案【范例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找规律教案【第一篇】师:上节课,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生:间隔排列的规律。师:对,答得对!大家看,秋天来了,森林王国的成员们正在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做准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中又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师:我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规律帮助它们解决困难呢?生:能。师:我们一起去吧!1、出示例题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图(暂不出现问题)。师: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1:林**旁的树。生2:做操的兔子。生3:送花盆的猴子。2/14师:请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了解题目的数学信息。师: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学生:7棵树分成了6段,每段3米。学生:这里实质求6个3米是多少。师:林**的两头都栽树,相邻两棵树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树分成的每段的长度是3米。2、出示第1个问题:林**长多少米?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观察情景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生:会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讨论题:1计算林**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树相乘,还是与林**被分成的段数相乘?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3这道题应该分成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师:谁能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生:5-1=4表示5个兔子分成了4个间隔。生:4×2=8表示每两只兔子相隔2米,4个间隔共8米。3/14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是根据什么想到的?生: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想到的。5、做“试一试师:这道题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条林**?生:就是例题里的`那条林**。师:全长知道了吗?生:全长是18米。学生独立完成。师: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师: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段数比物体的个数少1。生:每段长度与段数相乘得总长度。师:(板书)物体个数-1=段数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1、做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订正。师: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生:不一样生: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4/14生: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数少1。2、做第2题。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订正,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师:植树方案包括哪些?生:栽什么树。生:怎样栽。生:跑道两头栽不栽,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每隔几米栽一棵。生:需要多少棵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植树方案植树地点植树品种树苗棵数3各小组展示植树方案,全班评议。评议重点:1)根据树的品种考虑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是否合适。2)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树的计算是否正确。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规律?你还有哪些疑问?生:我们运用了间隔排列规律解决了植树问题。5/14师:我们今天解决的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找规律(间隔排列)物体个数-1=段数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或比分的段数少1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找规律教案【第二篇】悦来中心小学四年级教研组片段1创设情境,感知“间隔排列”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那好,下面我们就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看”师(点击课件:一面黄旗,一面红旗……有规律的排列,最后一面是要学生猜的):猜一猜,最后一面是什么颜色的?生:是黄色的。师:哇,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点击课件,出现结果。)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生1:我看老师是一面黄色、一面红色摆的。生2:我通过观察发现小旗是按照黄色、红色这样的顺序6/14一直排下去的。所以,红色的下一个就应该是红色的了。师(点击课件:一只苹果,一串葡萄,有规律的排列,中间有一个是要学生猜的):你再来猜一猜,中间的那个应该是什么?师: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的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有关数学知识(间隔排列),为学生下面在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找到这种间隔排列,以及发现间隔排列的事物在个数上的规律奠定基础。但是,现在想来,也许用一个就可以了吧?毕竟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对这样的间隔排列还是很了解的。片段2情景引入,探索规律师(多媒体呈现主题图):小朋友,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生:兔子、蘑菇、大树、……(在试上的时候我是没有安排这一个环节的,因为我觉得这样会打乱学生的思维,刚刚已经认识了“间隔排列”,如果直接问学生,“在这幅图上你有没有发现和刚才我们看到的这种‘间隔排列’呢?”可能效果会好一点,学生的思维会连贯7/14一些。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对图上的事物的称呼是五花八门。这又给下面的教学带来了麻烦,所以,为了统一名称,我在正式上课是又加了这个环节。)师:在这幅图中你有没有发现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这种“间隔排列”呢?(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师随即板书:兔子蘑菇)师:你能不能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兔子、蘑菇的后面板书:87)师:排在第一的是谁?最后是谁?那蘑菇是排在什么地方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兔子的上面写了“中间物体”,在蘑菇的上面写了“两端物体”。)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的学生受导入中游戏的影响,对兔子耳朵的颜色较起了真。还有的学生对兔子的耳朵的方向和穿的衣服的款式动起了脑筋。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很匆忙的说:“哦,这些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这样搪塞了过去。事后我又看了看我了我的课件,明白这个课件的确有问题,当然,我在这节课中的教学机智还是很不成熟的。最起码我可以让学生再仔细看看,让学生在错误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啊!可惜我没有把握住。)8/14(还有两个即手帕和夹子,篱笆和木桩方法上是差不多的,主要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现,参与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师:请小朋友横着观察一下每一组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注意,要让他们能理解你的意思。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兔子比蘑菇多1,夹子比手帕多1,……师:你能结合它们的位置说一说吗?生:排在两端的兔子比排在中间的蘑菇多一个。……反思:这样设计的意图是: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比老师一条一条地呈现,更赋予思维的空间和思维的广度。2、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观察感受到:兔子(夹子、木桩)是排在两端的,而蘑菇(手帕、)是排在中间的。因为这节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端物体是一样的,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的个数要比排在中间物体的个数多一个。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明白个数的规律,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排列上的特点。只有具备这种特点的排列,它才具备这种数量上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就强调了两端物体是一样的。现在我也有这样的思考:1、这样的强调是否有用,我是9/14不是干脆搞一个反例,如再出示一个不是两端一样的例子:兔子、蘑菇、兔子、蘑菇。让学生从直观上再次明白:原来不是所以的间隔排列都有数量上的规律,还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得两端的物体必须是一样的。2、教师通过有序的板书,一下就将无序的数据清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是又定了方向?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找规律教案【第三篇】1、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2、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并能清楚地说出发现的规律,培养幼儿多样性思维。3、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1、娃娃课件几组(拍手娃娃、拍肩娃娃、拍肚娃娃、拍腿娃娃。)2、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先看,当我停下来,你接下去。1、拍手―拍肩;拍手―拍肩;拍手―拍肩2、拍手―拍肩―叉腰;拍手―拍肩―叉腰;拍手―拍肩―叉腰10/143、拍手―拍肩―叉腰―拍腿;拍手―拍肩―叉腰―拍腿;拍手―拍肩―叉腰―拍腿二、情景导入发现规律刚才小朋友们很厉害,仔细看了,就能把动作接龙下去,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些朋友和我们玩这个游戏,先认识一下吧!1、(出示课件)拍手娃娃、拍肩娃娃、拍肚娃娃、拍腿娃娃―拍手娃娃、拍肩娃娃、拍肚娃娃、拍腿娃娃―拍手娃娃、拍肩娃娃、拍肚娃娃、拍腿娃娃老师操作,幼儿集体说:手―肩―肚―腿。师:这些娃娃是按什么顺序排下去的?师:像这样按手、肩、肚、腿的顺序一直重复排下去,这就叫规律。2、娃娃们想重新排队,这条规律是按什么顺序排的?(教师重新操作课件)肩―手―肚―腿。跟着新规律,我们一起学学。3、娃娃们又要变了,看仔细。(手―腿―肩―肚)老师排前2组,请幼儿排第三组、第四组。老师和孩子一起跟着节奏拍一遍。三、通过游戏使用规律1、娃娃们想跟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幼儿闭眼,教师操作。(拿掉一只)少了哪个娃娃?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起检验一下。2、(拿掉2只)我们再来玩一玩。11/143、今天你们表现太棒了,不仅知道了规律,还会使用规律,娃娃想请你们帮忙做一本奇妙的书。(课件奇妙的书)不过娃娃们说了,这本奇妙的书,需要你们使用今天学的找规律的本领才能完成哦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四、全身参与体验规律娃娃们表扬你们呢,我们也来学学他们玩动作接龙游戏吧!看大屏幕。(手―腿―肩―肚)幼儿用肢体排序,表示规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找规律教案【第四篇】1、引导幼儿发现图形,颜色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示下一个物体。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推理能力及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3、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5、引发幼儿学习规律的兴趣。12/141、教具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张2、媒体应用:ppt课件活动过程:放音乐师有规律跺脚,并给手势说请小朋友们起立和老师一起做。(师拍头、肩、肚子各四下,重复三遍,停音乐)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都拍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拍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拍头、肩、肚子。都拍了一样的次数。都是有规律的。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刚才做这些动作都是有规律的。由于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个舞会可是在魔仙堡召开,你们愿不愿意去呀?幼儿:愿意。教师:但是去魔仙堡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的关卡,你们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闯关,才能到达魔仙堡参加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