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024年数学初中教案七年级到九级(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2024年数学初中教案七年级到九级(4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数学初中教案七年级到九级【第一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2、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多媒体、棉线、三角板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1、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师生画线段2/16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学生画射线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学生画直线2、讨论小组交流: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3、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射线的记法:3/16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直线的记法: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1连bc、ad2画射线ad3画直线ab、cd相交于e4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5连结ac、bd相交于o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4、问题2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问题3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4/16的实例吗?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5、小结:①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②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6、作业:①阅读“读一读”p121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数学初中教案七年级到九级【第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5/16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6/16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初中教案七年级到九级【第三篇】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7/16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掌握的性质。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8/16生渗透集合思想。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1课时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9/16讲解新课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2.的性质: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下面研究的性质: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10/16生:全等。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生: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求证:四边形是。(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总结、扩展1.小结:(打出投影)(图4)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2性质:图5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11/16标题定义……性质例2……小结:性质定理1:……例3…………性质定理2:……教材p151中1、2、3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学初中教案七年级到九级【第四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一、创设情境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12/16么性质。二、探究归纳1、画出函数的图象。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解: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13/16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2当k注: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