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与分类的教案_与分类课后反思【实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与分类的教案_与分类课后反思【实用5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整理与分类的教案整理与分类课后反思【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1~6题。1.通过整理与练习,更好的掌握数位顺序表,正确地读、写多位数,进一步掌握大数改写、大小比较和求近似数的方法。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法,省略亿位、万位后面的数。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1、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多位数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训练。(板书课题)2、回忆梳理2/181.小组合作,复习整理。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学生回答1数位顺序表。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从右边起按顺序说出数位顺序?学生集体说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这些数位是怎样分级的?个级、万级、亿级上的数分别是哪些数位?说明: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依次是个级、万级、亿级,分别表示多少个亿、多少个万、多少个一。你们能依次说出计数单位?出示数位顺序表中计数单位。同桌互说再集体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集体朗读)p25第2题独立填写集体讲评3/182多位数的读法。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多位数的读法,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讨论明确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其他数位上不管是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出示:724098170000000075050000学生口答p25第3题同桌互相读数集体讲评师:这组数据的变化说明中国的国力增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3多位数的写法完成书上p25第4题学生上黑板板演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讲评我们刚才写了这些数,请问在写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多位数的写法: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4数的改写和大小比较。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下面的数你会比较大小4/18吗?比较下面各数:98965()100000410200()40930052605()6880038546()38456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同桌互说,集体讲评)5数的改写为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学生回答明确:为了读写方便,我们经常把整万或者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八个零,后面加一个“亿”字。改写前的数和改写后的数大小有变化吗?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知道准确数,只要知道近似数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呢?明确: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看保留到某一位后面一5/18位。1四舍:如果是4、3、2、1,就把尾数舍去,并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2五入:如果是5、6、7、8、9,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为0。三、综合运用提升1、练一练出示:56940≈57万,中可以填(),56940≈56万,中最大填()。2、完成教材p26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附板书设计:认识多位数整理与训练数位顺序表多位数的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近似数整理与分类的教案整理与分类课后反思【第二篇】这课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完成第6/1874-75也“练习与应用”第1-5题。回顾与整理时要组织学生交流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交流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与同伴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的良好学习品质。与难点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随机板书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2、第2题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3、用竖式计算7/18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方法。4、第4题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5、第5题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方法,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完成《学习与探究》课后小记:整理与分类的教案整理与分类课后反思【第三篇】1、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点,能判断一个物体或立体图形是不是圆柱体或圆锥。2、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互转化的能8/18力。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一、回顾与1、提问: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2、组织交流。如学生有不完整的,请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到的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重点以下方面内容:1、特征;2、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方法;3、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4、圆锥体积计算方法)二、练习与运用1、第33页填表先让学生看表,理解要求,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题几个问题计算的先后顺序,以及每题的计算方法。2、补充:判断1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1/3。2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比圆锥多8立方厘米。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那么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反之,如果一个圆柱体积是一个圆锥的3倍,那么它们一定等底等高。3、补充:填空9/181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如果圆柱高是18厘米,圆锥的高是()厘米。如果圆锥的高是18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2把一个圆柱形的木头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已削去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则圆柱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部分是剩下部分的()。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的比是()。4、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3题。1分析条件是什么?2第一个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3将包装带所包装的线路与同桌比划一下,理解怎样求彩带的长?5、指导理解第34页上第5题。1理解条件告诉我们的是什么?2要求的问题实质是求什么?怎样求?6、补充: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不变,如高增加2厘米,表面积就增加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增高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三、独立完成作业:第33-34页上第2-5题。每次遇到上单元复习课,我总感觉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重要。学习了高教导设计的这一课教案后,我想基本的教学过程也是这样进行。10/18在“回顾与”这一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一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互评交流情况,这时教师及时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进行相应的板书。在“练习与应用”这一环节中,教材安排的第1题是基本题,可以要求学生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交流时也可以重点交流一些巧妙的计算方法。第3题中的第2小问求彩带多长,估计很多学生想象不出是求什么,我想课上可以要包装带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来理解。高教导补充的一些题目如果课上来不及要另外安排学生进行练习。每次练习课或是讲评课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而言是很低,自己感觉上得也不是很轻松,更是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这节课我打算先组织学生交流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说。然后组织学生完成书上的第一题和高教导补充的练习,第3题让学生讨论彩带的长如何求,其它练习让学生在课上独立完成,有时间的话在课上评讲,时间不充裕的话看学生的作业情况再找时间讲评。这节课帮助学生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课时。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如果把它仅仅看作是对知识的再现与补缺,简单地将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忆、套用知识,而无法使学生系统理解知识,弄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发生11/18过程,而且还会使学生觉得是炒冷饭而产生厌恶感。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这样效果明显要好一些。这节课还是没来得及处理课堂作业,但很多学生的作业还是在课堂上完成了。练习第3题尽管在课堂上分析过,可学生还是有不少错误,最多的是计算表面积的错误。有个别学生在求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的时候会算成底面积×高。第四题并没有和学生分析但很多学生还是知道15.7分米就是水桶的底面周长。对于高教导补充的最后一题,和上学期的长方体是同一个类型,只要让学生知道表面积增加的12.56平方厘米,实际上就是圆柱的侧面积。通过画图演示,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一点,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课后也翻阅了一些其他的练习册,感觉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有很多类型。作为教师,我想应该有选择性的让学生练习,其实一些基础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可以适当的做些提高题。所以有时候布置作业也有点头疼,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经常做一些基础练习,其实也是一种重复的机械活动,对学生还是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批了一些学生的补充习题,发现很多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对烟囱还是不够了解。实际上只要求一个侧面即可,上下两个底面是通的,有点疑惑的是我原本以为学生都应该知道的。12/18这节课一开始先让孩子们复习学过的概念与公式,使已有的知识再现在巩固知识基础上,达到了温固引新的目的。接着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抢答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检查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情况。通过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引起学生的思考,使不同的学生在此题中有不同的收获。不足之处是我感觉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一环节,还是没能完全放开。尽管这节课我补充了一些相关的习题,但这些习题大部分是在自习课完成的.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一、回顾,并通过板书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所学内容,板书如下: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底面积=半径平方乘圆周率圆柱体积=底面积乘高圆锥体积=底面积乘高乘1/3在时,结合表面积计算,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哪些是需要计算2个底面积的,哪些是需要计算1个底面积的,哪些是只要侧面积,不要底面积的。对圆柱侧面积与体积计算进行了对比,并从计算单位与计算原理上提醒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不同的原因。四、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上的习题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实质是什么,怎样求?在这样的引13/18导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从作业上看,部分学生有误也是因计算问题,解题思路基本上都正确。整理与分类的教案整理与分类课后反思【第四篇】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