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精编4篇】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提高教案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益。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与“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精编4篇】”相关的内容,记得将本文收藏方便参考!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篇【第一篇】四、乘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会简单的估算。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二、教学时间:12课时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内容:P28-29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28-29,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使怎么分配的,好吗?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及题目。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教学例题⑴探究数量关系,列算式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⑵探讨12×10的算法。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①12×5=6060×2=120②12×9=108108+12=120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⑷问: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2、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3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1、想想做做11学生互查预习作业,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2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2、想想做做2,多媒体出示1指名回答。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末尾添写2个0。)3、想想做做51学生独立订正预习作业。2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同桌口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4四、课堂总结1、问:这节课你学会什么?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了末尾有0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五、作业:想想做做3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内容:P30-31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30-3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2、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主题图。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4、估算: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你是怎样估算的?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怎样算呢?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4、整理汇报: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5、研究笔算方法。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6、归纳提炼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7、完成“试一试”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讲述: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1、想想做做11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2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2、想想做做2学生独立完成。3、想想做做3,实物展台展示预习作业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4、想想做做5观察图画,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班级内共同订正,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想想做做2、4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篇【第二篇】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正方形面积计算,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进而自己推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2、构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操作、比较、认知:1、取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问:谁来用数学语言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不能用计算公式来得到“1平方分米”呢?随学生回答板书:1×1=1平方分米2、摸一条边,问:这边长1分米,还可以怎么说?(10厘米)那利用计算公式,可以怎么算?板书:10×10=100平方厘米3、问: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1估计有的学生会受长度单位进率的影响,会认为100平方厘米更大2应该会有学生想到正方形没变,它既然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描述,那这两个结果应该就是一样的。指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一样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3、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问这边长可以怎么说?依次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请大家分别用这三种边长,来计算出面积。交流时依次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手指帮助记忆。强调:长度间隔1个0,面积间隔2个0。4、学生在书上填写: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发现问题,及时请学生找出原因并改正。二、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2平方米=()平方分米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6平方米=()平方分米2、完成想想做做2:600平方分米=()平方米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500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独立完成上面2题,完成后同桌交流指正。一起读一遍。3、想想做做3:公园内的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4米,宽4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学生独立做完后交流。交流的时候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4、广告牌(长90厘米,宽50厘米),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格式正确解答。三、思维训练:思考: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解读: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学生动手试一试,并交流。四、课堂总结五、作业:想想做做2、4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篇【第三篇】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三、拓展应用:1、3×25×46×730×250×46×70300×2500×46×700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3、完成练一练第1~3题(1)1~2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四、数学游戏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篇【第四篇】七、轴对称图形一、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二、教学时间:2课时1、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P56-61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用具: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56-6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情境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