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中生安全感、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姓名:胡秀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郑晓边20090501高中生安全感、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作者:胡秀玉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而肯定的、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积极的作用.2.学位论文张庭辉家庭教养环境与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关系的研究2009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抓起,人格发展是否健全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家庭教养环境,它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环境,这个环境由家庭物质条件、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要素构成,它是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家庭教养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幼儿人格的建立打下深深的烙印。本研究旨在编制幼儿人格调查问卷,家庭教养环境调查表,以此来了解幼儿人格特点的现状,分析在不同家庭教养环境下,幼儿人格特点的发展差异及其关系,为早期家庭教育中培养健全的幼儿人格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公众调查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词条,组成试测项目;采用因素分析法筛选项目,编制幼儿人格调查问卷;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幼儿人格正式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用幼儿人格调查问卷及家庭教养环境调查表对405名幼儿进行调查分析,讨论幼儿的人格特点以及在不同家庭教养环境下,幼儿人格特点的发展差异及其关系。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总结和公众调查,抽取词条,编制幼儿人格初测问卷,共有项目68条。(2)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的技术,对幼儿人格初测问卷的施测结果统计处理,按照同质性题目分组,得到幼儿人格结构主要的五个因子。结合内容和文献分析,将五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外向性、和善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探索性。对初测问卷进行项目上的筛选,编制幼儿人格的正式问卷,共有项目54条。(3)对幼儿人格正式问卷施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结果表明正式问卷信效度较好,修订后能作为幼儿人格的测试问卷。(4)幼儿人格的心理特征分析:从性别角度考察时,除了和善性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四个维度无显著性差异,就幼儿人格的发展角度而言,不同年龄组的幼儿在和善性和探索性方面差异显著,具体而言是5岁组幼儿在和善性和探索性方面显著优于3岁组幼儿。(5)关于在不同家庭教养环境的背景下成长的幼儿的人格特点的差异:家庭教养环境主观因素中的家长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成员之间的对话质量的不同,幼儿人格的多个维度得分差异显著;家庭教养环境的客观因素中除了部分因素如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的差异,幼儿人格得分在单一维度探索性方面差异显著,其他无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幼儿的生存条件的差异在幼儿人格各维度的显著性检验中无显著差异。3.期刊论文吉峰.张颖.杜昭云.JiFeng.ZhangYing.DuZhaoyun父母人格及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3)目的:了解父母人格及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定式问卷的方法,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分别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评定(EMBU).随机抽取社区健康人60例及其父母作为对照.结果: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组进入方程的分别为P(精神质)、FSS1(情感温暖与理解)、FSS2(惩罚、严厉)和FSS5(拒绝、否认).母亲组进入方程的分别为P(精神质)、N(情绪稳定性)、MSS1(情感温暖与理解)、MSS3(拒绝、否认)和MSS4(惩罚、严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可能成为促发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因素.4.期刊论文徐雪萍.刘群英.张进辅大学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本文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惩罚与被试的精神质(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神经质(N)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良性的教养方式,如关心理解与被试的外向一内向(E)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这一结果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5.学位论文申景玉中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2006主体性人格是指个体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品质,是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采用中学生主体性人格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郑州市三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三共六个年级的1262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初中三个年级男生468人,女生438人,平均年龄13.75岁,高中三个年级男生181人,女生185人,平均年龄16.45岁。将调查结果中的主体性人格与学生的学业成就、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下:1.中学生主体性人格水平在整个中学阶段不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在初中阶段,学生主体性人格水平反而显示出低年级明显高于高年级的状况;高中阶段,各年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男生、女生主体性人格主要在两个维度上表现出差异,男生在坚持性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责任感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男生、女生仅在责任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2.中学生主体性人格水平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正相关。初中三个年级中学生主体性人格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初一除外)维度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正相关。高一、高二年级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正相关,高三年级在坚持性、自信心、主动性维度上与学业成就呈现显著正相关。中学生学业成就高者,其主体性人格水平相对较高;学业成就低者,其主体性人格水平相对较低,且二者差异显著。3.中学生主体性人格水平与其获得的社会支持呈现显著正相关。初中生主体性人格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维度与其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利用度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高中生主体性人格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维度与其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利用度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4.初中生主体性人格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现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的拒绝、否认呈现显著负相关,其中初三学生主体性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更显全面。高中生主体性人格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现显著正相关,部分维度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呈现显著负相关,高中三个年级的独立性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相关均不显著。6.期刊论文赵冬菊儿童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5)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了遗传潜质外,与环境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密切.本文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南阳市第十四小学1999届10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便了解和探讨少年儿童人格、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关系,结果总结如下。7.学位论文华中伟农村小学生人格倾向现状分析及对策2006农村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因处在特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处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而备受许许多多的人的关注。本文是在对农村小学生人格倾向进行专项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西方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强调儿童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视这个特殊的阶段在整个人格成熟过程中独特价值和作用,它同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一道对人的文化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哲学解读。无独有偶,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设计也闪烁灿烂的文化光芒。在中国当代经济繁荣,国之太平的大背景下,她们诠释健康人和人格的思想走上殊途同归的境界,闪烁着人性关怀的灵光,我们越发看到中西方文化合璧的曙光,启发我们对农村小学生人格文化建设的反思。第二部分,农村小学生人格倾向表现:温和善良、敦厚纯朴;内向好静、内省持重;爱好广泛、吃苦耐劳;诚信有佳、待人和善。他们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成熟性,自尊、自律感强烈。存在不足是独立性、创造性不够。部分农村小学生表现出强迫症状、情绪、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人格缺陷和差异。分析了人格倾向的影响因素:家庭结构、同伴关系、学校教育等是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竞争无序带来的精神压力,教养方式不良产生负性情感,学校教育忽视对农村小学生情感投资和训练是导致人格缺陷和个性偏差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农村小学生人格培养对策。农村小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成为一项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工作,要立足于小学的基础教育,树立全新的人格发展教育理念。农村小学教师对农村小学生人格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对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宽容教育”、“赏识教育”等方式,向农村小学生贯彻爱的价值和原则,塑造农村小学生健全的人格。8.期刊论文吉峰.陈敏.吉刚.孙俊才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3)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别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痊愈期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因子与父亲FSS3因子呈显著正相关;E因子与母亲MSS2因子呈显著正相关;N因子与父亲FSS2、FSS5、FSS6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MSS3因子呈显著正相关;L因子与父亲FSS1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MSS1、MSS2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MSS3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纠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9.学位论文郁之虹家庭因素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03家庭是个体出生、成长的摇篮,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来说,家庭的各个因素在不同的层次上对其进行着影响.该文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将家庭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进行了多角度多视野的研究,并尝试将其梳理后,整合为一个系统.该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着重在纯理论层面上,将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人格、情绪、行为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第二章里,作者就家庭的人际关系、结构因素、教养方式及父母人格等四方面因素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探讨;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就如何构建一个较为理想的家庭环境,从提高成员个人素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探求科学的教养方式及消除不良家庭因素影响等角度,提出了设想.10.期刊论文朱丹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的关系-当代教育论坛2010,(11)本文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大五人格问卷对95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特点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的关系.阐明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本文链接:授权使用:哈尔滨师范大学(hebsf),授权号:e32a7455-3a8f-4f53-b29f-9e43012eb5ed下载时间:2010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