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厚与薄教案最新4篇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数学厚与薄教案最新4篇”一定能够令您感到满意,非常欢迎您查阅本文的内容。我们的老师会根据课本上的主要教学内容精心整理出教案课件,我们需要认真地撰写每一份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整理教学思路和解决难点。数学厚与薄教案篇【第一篇】【设计思路】(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例题1:(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设计意图】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学情预设】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例2(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求|PA|【设计意图】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学情预设】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设计意图】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知识链接】(一)圆锥曲线的定义1.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2.|PF1||PF2|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取值范围。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x2y211(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数学厚与薄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3.通过编制口诀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明白口诀的来源。2.难点: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送给你们听,想听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听的时候注意看看歌词里有哪些数字?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及主题曲--《一个师傅三个徒弟》)你们听过这首歌吗?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中的一些数呢?是多少呀?生1: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生2: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师: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只有从小学好各种本领,努力克服困难,将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揭示课题师:这里有一列数,你能看出他们排列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吗?师:你能根据每次加9的规律,把这列数填完吗?生填写表格,汇报交流。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一个9是9,二个9是18,三个9是27......齐读这组数据。师:这组数据都和几有关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2、出示主题图,自编乘法口诀。出示赛龙舟图,学生观察。提问:一共有几艘龙舟?一艘龙舟上有几个人?师:这个鼓手通过敲鼓指挥大家动作协调一致,奋勇向前,争第一。一艘龙舟上有9个人,是几个9,谁能列出乘法算式?师板书:1×9=99×1=9一九得九师:二艘呢?三艘呢?......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习口诀的方法自己来列出乘法算式,编出9的乘法口诀。1引导学生自编口诀。并把书本第84页上的内容填写完整。2交流成果学生说算式及口诀,教师板书:9×1=9一九得九1×9=99×2=18二九十八2×9=189×3=27三九二十七3×9=279×4=36四九三十六4×9=369×5=45五九四十五5×9=459×6=54六九五十四6×9=549×7=63七九六十三7×9=639×8=72***七十二8×9=729×9=81九九八十一3、找规律,记口诀。1提问:你编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你最喜欢哪一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2提问:四九三十六是什么意思?九九八十一呢?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吗?(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师: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可以怎么说?(一个比一个少九。)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也就是说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你知道为什么会大九吗?如果有一句口诀忘记了,你能怎样想出来?如:七九多少忘记了,可以怎么办?找完规律后,大家看着得数,试着背口诀。正背、倒背。师:刚才大家找了那么多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口诀,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方法,我们来看一看,边放边指导,学生跟着做,最后一起做一遍。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口诀。根据我们刚才找的规律,自己小声读一读记口诀,一会我们比赛。看得数记口诀,男女比赛读,师生对口令。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大屏幕出示86页第7题。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哪句口诀2×9=3×9=7×9=5×9=6×9=1×9=8×9=4×9=6×9=3、9个5相加是多少?9个7相加是多少?6和9相乘是多少?4、生活中的数学:播放几张冬天的图片,问: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天气预报,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预知全国的天气吗?用9的乘法口诀,奇怪吧?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记得一年级时语文书里学的九九歌吗?古时候人们就用它来计算冬天的日子,冬至那天表示冬天来了,人们开始数九来预知冬天天气的变化。出示: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问题:1一九是多少天?2当二九结束时,一共过了多少天?381天之后,几九结束?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数学厚与薄教案篇【第三篇】一、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判定是初二教材的第二十章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本章后续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第一课时,主要探究与边有关的三种判定方法。二、学情分析初二下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在内的绝大多数几何概念及定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已经逐步形成,学生对新鲜的知识也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由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全开放自主探索平行四边行的判定定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次检验和再提升。三、教学目标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过程需要经过对逆命题的猜想、图形验证、逻辑证明三个过程,需要让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这种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因此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如何灵活准确的选择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难点。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2、写出以上性质的逆命题。、以上逆命题是否正确呢?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它的正确性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二)提出议题,引发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积极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1、判定方法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2、判定方法二的探究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给出提示小组完成并交流。图形验证:作一个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看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逻辑证明:利用全等和平行线的判定证明。对学生来说不是难题。归纳结论:让学生语言归纳,作为判定方法二。3、类比以上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完成“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探究过程。教师巡视,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总结:图形验证过程会出现多种方法作图:先画两条平行线再分别截取相等线段;或者利用格点图作。(三)例题引路,尝试议练:让学生尝试完成教材例题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对边BC、AD上的两点,且AF=CE,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思路分析:已知一组对边相等,要想证明是平行四边形,只需证明另一组对边相等或者是该组对边平行,由已知条件可知能证明平行。(四)巩固练习:难点突破1、点A、B、C、D在同一平面内,AB//CD,AD//BC,AB=CD,AD=BC,从这四个条件中选择两个,能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选法有几种。目的:考察学生对所学三方法的熟练程度。2、例题变式:如果把条件AF=CE改为AF、CE分别是AD、BC的五分之一呢?目的:如何根据条件正确的选择方法。3、求证两线段分别平分的题目。目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六、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1、由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及方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探究一般数学定理的探究过程。2、习题1、23、探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七、教法:本节课教法上突出三个特点:1、动:判定方法的探究主要由学生参与,让其感悟知识的发展、发生的过程。2、变:尽量抓住时机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引:探究和训练中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做到引而不灌。八、教后反思把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交给学生,这样能把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