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范文【汇集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32024年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范文【汇集5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心得体会下面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2024年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范文【汇集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第一篇】乌云密布、狂风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号台风“利奇马”突袭,导致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广德、绩溪等地受灾严重。这场超强台风不仅留下了满目疮痍,而且带走了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夏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以李夏同志为榜样,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在郎溪县纪委监委机关召开的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专题会议上,委宣传部负责人吕昂深有感触。“李夏同志的不幸遇难,让人感到十分痛惜。这几天我通过各个媒体不同角度的宣传报道,感受到了他那份赤诚的初心2/13和质朴的奉献,不愧为当代青年的楷模。我将以李夏同志为标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准“90后”的郎溪县飞鲤镇民政所所长许易军,更加坚定了将青春扎根于基层的信念和决心。8月15日,宣城市委面向全市印发了《关于追授李夏同志“宣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向李夏同志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的公仆情怀,恪尽职守、担当作为的敬业精神,以及不怕吃苦、勇敢无畏的优良作风。宣城市各级党组织纷纷把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召开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机关专题学习交流会以及撰写心得体会、对照查摆提高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真正做到思想上有触动、作风上有转变、工作上见行动。“榜样的形象最直观,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榜样的力量最强大,感人肺腑、慑人心魄。”宣城市纪委监委驻市委组织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江艳表示,接下来,将围绕“学榜样守初心担使命”主题,组织各综合监督单位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向李夏同志学习活动。作为革命老区的泾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的步伐。县纪委监委专门研究制发《关于开展学习宣3/13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的工作方案》,就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学习宣传事宜作出细化安排,确保真正将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发扬光大。“‘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狂风暴雨威胁时,李夏同志不惧艰险、奋勇向前,展现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这给刚踏上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岗位的我上了生动一课,带来的是无限的动力。”泾县云岭镇纪委干部左鸿感慨。“榜样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李夏同志与我们是同龄人,但他身处基层一线,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工作任务,都比我们要恶劣得多、繁重得多。”“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要主动向李夏同志对标看齐,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用美好的青春诠释初心和使命。”近日,旌德县借助青年学习型组织“慢城漫谈”,开展了一次李夏同志先进事迹专题讨论活动,4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干部踊跃发言。日前,受灾最为严重的宁国市,党员干部都全力奋战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白天,他们奔赴各自联系点发放救援物资、督促施工进度、帮助清扫淤泥;晚上,他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分享新感悟、新思路、新点子。“跟李夏同志比起来,我们吃的这些苦压根儿算不了什么。”这已成为宣城市参与抗灾救援的党员干部的共识。同样作为灾区的广德县,通过“清风桐汭”等学习的平台,4/13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将其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真抓实干的崇高精神融入大家的灵魂深处,融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致敬英雄,我们心怀不舍;致敬英雄,我们充满敬仰;致敬英雄,我们继续前行。”“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党员干部要以李夏为榜样,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临危不惧、一往直前;要如李夏一样,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勇气,践行责任、诠释担当。”“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情怀叫坚守。李夏同志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弯下腰去适应;工作再困难,迎上前去拼搏。”……自掀起学习李夏同志先进事迹热潮以来,宣城市纪检监察网站刊发的党员干部亲笔撰写的手记,不仅寄予了对李夏同志的缅怀之情,而且充满了无限敬仰。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第二篇】黄诗燕去世后,鹿原镇党委书记贺勇说,“好久都没有勇气走进县委大院,这里到处都留着对黄书记的记忆,每次路过都是一种煎熬。”黄诗燕喜欢晚饭后散步,习惯叫上几个年轻同志,在县委大院边走边聊,边启发教育大家。他博闻强识,古典诗词信手拈来,《资治通鉴》等名著中的段落,能一字不差背下来,让大家汗颜。“私下里,我们都叫他‘黄老师’”。贺勇说。5/1320__年3月,贺勇调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负责文字综合工作。第一天报到,他和黄诗燕在县委大院散步交心:自己第一学历只是中专,起点低。年龄也40岁了,不知道如何胜任新岗位新要求。黄诗燕明白了贺勇内心的纠结,以一位“老办公室”的身份开导他:办公室工作以文辅政,最能锻炼人,不要有畏难情绪。工作注意做到“四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接通天线,掌握上级精神要求,领会领导意图;“为有源头活水来”,接通地线,深入基层群众,了解情况吸取智慧听取意见;“梅花香自苦寒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谋事不图名,奉献不图利;“不尽长江滚滚来”,身在兵位、心为帅谋,多出好思路,多想好点子。散完步,贺勇的心,定了。黄诗燕的工作报告,充满激情,富有诗意。“听他作报告,是一种享受,我们爱听。”大源村村支书唐自华说。全县脱贫攻坚动员会上,黄诗燕说,脱贫攻坚关键在驱贫、治穷、解困、担责。“贫”字,就是一分钱还得掰开两半来花,重点是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增收;“穷”字,就是劳“力”趴在洞“穴”下,重点是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让老百姓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困”字,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缚,始终无法长大,重点在解决房子、路子、身子、底子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责”,就是用荆条抽打,逼迫归还钱贝,贫困就是发展的欠账,脱贫就是抽打我们的荆条。6/13报告形象生动,大家记忆犹新。脱贫攻坚关键时候,各级干部上了“火线”。乡村偏远,生活枯燥,任务繁重,时间长了,有些干部唉声叹气,对群众没了好脸色。他看到了思想情绪变化,给大家打气:“革命要有点诗情画意。脱贫攻坚吃苦吃亏,是眼前的苟且。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振兴,是诗和远方。抓好队伍建设,就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大家的激情,又点燃了。精彩的语言,来自持续地学习积累。他号召大家,“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增强底气,提高执政能力。”他宿舍的床头柜上,一直有本《唐宋诗词鉴赏辞典》。这本翻阅了多年的旧书,陪伴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我爸是卖黄桃的农民”来回近五百公里,车程五六个小时,这是炎陵到株洲的路程,也是炎陵到黄诗燕家的距离。周五下班后往家赶,周日晚上回炎陵,每周这样奔波,他坚持了近九年。回到家,一身疲惫。女儿跑过来,捶背揉肩,陪他说笑,妻子抓紧时间在厨房忙活,这是一家人难得享受的亲情时光。有时,周五晚上回,周六又走。“跑这么远的路,在家只睡一晚,待在县里别回来算了。”妻子体谅他。7/13“我不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不好回啊。人家也有家,不要给人添麻烦。”他说。他去世的那周,妻子过55岁生日。一家人约定,趁着他周六在家,提前吃个生日饭。正巧,那天家里来了几位亲戚。担心亲戚们知道了会送礼,一家人都瞒着。桌上,没有蛋糕,没有仪式,连一句“生日快乐”都没有。一家人在心里默默祝福,吃了一餐心照不宣的生日饭。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无怨尤。女儿记得,小时候看书,喜欢将书页折起。他仔细展开、抚平,对女儿说,“爸爸小时候,穷,买不起书,家里点煤油灯,没这么好的灯光,你要爱惜书,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女儿房里,挂着他送的一副银镯,上面吊着小铃铛。女儿小时戴着,一走,叮叮当当响。“这是当农民的爷爷送给我的。”他对女儿说。“铃铛的叮当声,仿佛爸爸在提醒:我们是农民的后代,不能忘本。”女儿对记者说。低调的他,深深影响女儿。女儿上学,同学们都不知道她爸爸做什么工作。读大学,同学们好奇地打听,女儿自豪地回答:“我爸是炎陵种黄桃、卖黄桃的农民。”黄诗燕去世之前,女儿单位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后,女儿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家单位的合同工。他很高兴,叮嘱女儿好好工作。去世前一个月,他特意抄下一段话写在纸上赠给女儿:8/13“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燕语呢喃。谁能想到,一位慈父对女儿的深情叮咛,竟成了他留给女儿的人生遗言!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第三篇】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的一名离休干部,六十多年来,除了他的老伴,当地无人知晓这位老人还曾是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战争年代,他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张富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仰与忠诚。去年11月,湖北省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发现了一枚不寻常的军功章,红底金字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字,而这枚军功章的主人就是看似普通的95岁老人张富清。1948年,张富清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战斗中数次当前锋、打头阵,说起战火中的九死一生,他历历在目。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不对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9/13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矝不伐。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接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第四篇】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10/13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不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