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初中政治教案设计实用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不熬夜1/13实用初中政治教案设计实用5篇【预览】此例优秀文档“实用初中政治教案设计实用5篇”是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最新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自尊自信与虚荣忌妒、自尊自信与自卑、自尊自信与自傲自负的区别,懂得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并能较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2、过程与方法利用学生表演、朗读、讨论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辨证分析能力以及通过活动自我教育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培养自己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自觉锻炼提高个人的自尊意识和自信心。二、教学建议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要自尊自信,不要自傲自负在这一重点中,讲自傲自负不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并不难,参考资料,不熬夜2/13难在如何向学生讲清“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对于自尊自信与虚心的关系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指导学生确切地理解、把握,才能落实于行动。2、自尊自信与虚荣忌妒、自卑自傲有本质的区别这是本框教学难点之一。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初一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自尊自信的理解容易有误会,不能完全理解自尊自信反面的一极是自卑,相对的另一极就是自傲等。本框是换了一个角度,从侧面,力图使学生认识对自尊自信的曲解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和危害。3、持久的自尊自信,需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这一重点虽然在课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包含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对于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讨论、事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学会调节心态,从而保持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教法建议1、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把握自尊自信的准确含义。运用小品表演、讨论、举例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2、由于自卑、自傲、忌妒、自负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直观、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3、对于自尊自信和虚荣忌妒、自卑自傲的本质区别,应参考资料,不熬夜3/13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来对比、学习。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地把握自尊不是虚荣、自信不能忌妒、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等命题的确切含义。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此框的内容。四、教学过程:1、学生小品表演值日生与值周生(情节:值周生午间查卫生,发现某班清洁区内有纸屑,遂找来值日生指出其不足,并准备扣除班级量化管理分。几名值日生不同意扣分,围着值周生吵闹不休。)学生分析值日生这种追求表面光荣的心理是虚荣心,自尊自信是首先要求自己做好。学生朗读:法国莫泊桑短片小说《项链》片段。感受女主人公为自己极强的虚荣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学生小品表演两个同学的对话甲:期末你能考第一吗?乙:要不是李扬比我多3分,期中我就第一了甲:也难怪,李扬学习那么认真,笔记都特清楚。乙:你这话倒提醒我了,趁没人,把他笔记本拿走,让他考不好。等我考了第一名,我请你吃麦当劳。问:偷拿同学笔记的乙是一种什么心理?生答:虚荣心太强,导致忌妒心理。参考资料,不熬夜4/133、忌妒与自尊自信有什么区别?你能打个合适的比方吗?学生举例说明忌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自尊自信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4、学生活动:挑战自卑归纳:敢于正视不足,不断尝试改进,可以避免自卑情绪的产生。5、学生活动:按照课前布置由学生讲故事,说明满招损,谦受益,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6、讨论分析:我该怎么办?有一个学生叫王伟,他是一个爱劳动、懂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一般,因此,王伟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因此他时常感到不自信。请问他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要持久地保持正确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要因遭到失败而自卑,也不要因点滴成功而自傲。)7、学生做课堂小结最新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2教学内容:第一方框《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学目的:1、什么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类别。参考资料,不熬夜5/133、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行为的有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教学重点:1、违法行为的含义。2、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学难点: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违法行为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六课的内容了解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二、整体感知课文:1、本课由引言和三个框题组成,现在同学们迅速浏览一下引言部分,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2、引言总观全文,主要学习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法犯罪要受到什么处罚等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三、讲读课文:1、现在我们学习第一框题《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板书)参考资料,不熬夜6/132、教师明确提出教学目的,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什么是违法行为(板书)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通过两个例子总结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法行为。(板书)根据“议一议”的问题,重点理解“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一种违法行为”4、违法行为的类别(板书)掌握了违法行为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学习违法行为的类别。教师提问:根据违背法律的不同,违法行为的类别有那些呢?学生回答:a违宪行为b刑事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板书)教师分析总结每一个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相关的例子。5、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板书)教师根据违法行为的类别a、b为严重违法行为,c、d为一般违法行为,引出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教师提问: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板书)学生回答:观点①情节轻微,危害性不大。②没有触犯刑法。参考资料,不熬夜7/13教师提问:既然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危害性不大,为什么也要受到制裁呢?解决“议一议”的问题。学生回答:观点①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②还可能发展为犯罪。教师提问:既然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制裁,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学生回答:①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②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教师对这两方面进行展开分析说明。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框题的内容,了解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增强法制观念,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五、课堂练习:课前已发给学生。六、布置作业:①违法行为的含义。②为什么一般违法行为也要受制裁。最新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3学习目标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习重点、难点参考资料,不熬夜8/13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业反思基础梳理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发展。(2)内容:社会历史首先是发展的历史,是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1)地位①②(2)作用①的创造者⑵的创造者③的决定力量拓展提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参考资料,不熬夜9/13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1)坚持、。(2)坚持为民所用、为民所系、为民所谋。(3)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1)相信自己解放自己。(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一切,虚心。最新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4一、说教材《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参考资料,不熬夜10/13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四、说教法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考资料,不熬夜11/13五、说学法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六、说教学过程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参考资料,不熬夜12/13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先让学生朗读课本108页的《相关连接》并讨论长者的话给大家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最新初中政治教案设计篇5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参考资料,不熬夜13/133、联系具有客观性(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c、随着科学的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