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版《搭石》教学设计一、《搭石》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二、《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1、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3、整体回顾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哪些内容?4.随学生读句交流,总结出四个重点内容:什么是搭石,人们怎样搭石,人们怎样走搭石,搭石联结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自学提示一、(一)、什么是搭石?人们是怎么搭石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学生思考交流汇报。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到相关语句。 2.指名读描写搭石的句子。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3.读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搭石。 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原来搭石就是为连接水的两岸而铺设的一条石头路。板书:一条路)(二).把“话”变“画”,品味语言。(1)村里的人们会选择哪种石头来摆搭石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平整方正”理解。)(2)石头选好了,怎样搭呢?你来选一选,哪条是搭石呢?(引导学生抓住“二尺左右间隔”) 教师适时点拨,二尺左右间隔就是人走路时,两脚之间最舒服的距离(3)引发学生思考:“平整方正”的石头,“二尺左右间隔”,这样搭有什么好处呀? 学生能够感受到乡亲们这样摆搭石是为了让人们走起来更平稳更安全。(4)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四、出示自学提示二1、默读课文,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调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文中找出关键词)2、默读课文三、四段了解年轻人是怎样走搭石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从文中的最后一段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五、想象、体验,乡亲们怎样走搭石 过渡:石头路铺好了,那怎样走呀?先来看看第二自然段。 1.了解乡亲们走搭石的过程中是怎样整搭石的,感受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1)学生认真听,用心体会。看看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课件出示本段文字,随学生的理解、回答,相关词句变颜色) (2)读后,请学生来谈一谈,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打动了自己,为什么。 学生普遍对“无论怎样……只要……一定会”,“踏上几个来回”,感受颇深,并能结合这些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3)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教师采访:那大家都来当当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我想采访采访你,“您毕竟不是年轻人了,在这又找石头,又踏上几个来回,您自己就不怕摔着吗?” 学生能够走进这位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想法,那就是:自己摔了不要紧,只要后面的人安全了自己就放心了。 教师继续采访:“您带着东西,这么急着赶路,还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自己的事不就耽误了吗?”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说出了:“我的事耽误了不要紧,后面的人安全了最重要。” 教师小结:现在我明白了,您的心里装的都是别人呀。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语言文字,但还不够深入、透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采访,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切地感受到人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并通过回答记者的问题替文中的人物表达内心的想法,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 那你们说,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吗?上来点年岁的人都是这样,那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呢? 急着赶路的人都是这样,那不太着急的人呢? 拿着东西的人都是这样,那没带东西的人呢? 经过老师的点拨、提醒,学生自然理解在作者的家乡,不是只有上了点年岁的人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 教师小结:对呀,这就是这个例子,给我们的遐想。在我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所以,这一段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景)(5)让我们把体会到的带到读中去,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有感情朗读 (此环节约用5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作者只是举了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家乡无论是谁,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心里装着别人的,从而理解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同时也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以点带面,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2.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是怎样“协调有序”走搭石的,体会他们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 (1)上了点年岁的人走搭石,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走搭石分别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默读3、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3)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 学生能够抓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也就是,你走在我前面,你抬起脚来,我就要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后面的就要紧跟上去,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呀?学生联系前文思考能够找到答案。 (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5)带入情境,引发思考:我走在前面,实在累了,停下来歇一会行不行?走在后面的人,有急事,强一步行不行?教师小结:所以,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在这抬脚紧跟当中就有了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初步体会一行人是怎样走搭石的,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走。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心体会,从而理解这一行人在“抬脚紧跟”当中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同时也在渗透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走进课文情境理解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6)亲身体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亲身体验一番,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 首先,请一列同学先来尝试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师:前面的—生1读: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读:紧跟上去 初次尝试学生有些不太明白,教师点拨,(前面的,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怎样做即抬起脚来,后面的就是走在后面的人怎样做即紧跟上去)在学生明白之后,继续引读,速度逐渐加快,看看同学们配合得是否非常默契,走得是否非常有序。在这一列同学尝试之后,接着引导全班同学共同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每个人都亲自走一走搭石,亲身体验一番,这一次教师引读,学生跟读,配合得特别默契,特别有序。教师小结: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就叫做:协调有序 (此环节设计意图:搭石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搭石,更没有亲自走过搭石,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初步理解一行人怎样走搭石,为什么这样走,但感受不够深刻,理解不够深入。此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接读训练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切身体会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感受搭石中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得美。) ②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课文情境:协调有序的动作发出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给我们带来节奏的韵律美,再来想想这条路是在清澈的河上,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中又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③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展开想象,然后相互交流。④指导朗读:声音踏踏韵律美,人影绰绰姿态美,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这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为别人着想的心灵美。(此环节约用12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切实体会到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更体会到人们为他们着想的心灵美。同时,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渗透了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方法。) 3.想象画面,把“话”变“画”,感受乡亲们之间的美好情感 (1)引导学生看第4自然段,这里讲了几个情境。先来看看第一个情景,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2)引导学生看图思考:同学们看,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双方都在第一块搭石前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呀? 3)学生都会回答:他们都想把路让出来让对方先走。 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他们都在招手示意,他们在说什么呢? 假如你是这位小姑娘你会对对面的叔叔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这位叔叔你会对对面的小姑娘说些什么?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感受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4)多么温暖的画面呀,那第二个情景又带给我们什么呢?指名读? (随学生朗读出示课件) 教师抓住“伏下”这个动作,引导学生思考: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为什么不是“弯着身子”呢?(5)动作比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现在老师呀,请一位同学上来,做做伏下身子准备背老人的动作,我来做弯着身子的动作,大家来比较比较看看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这样方便老人上来,年轻人心中装的都是老人。(此环节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比较,引导学生准确体会“伏下身子”与“弯着身子”的区别,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要“伏下”身子,感受年轻人能够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心中装着老人的情感,同时感受作者动作描写的准确、生动) (6)抓住两组关联词语,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它们的作用: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却用上了这样的词语表达,自己读读,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呀? (出示课件,两组关联词语变颜色)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感受到: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在作者的家乡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有人遇到困难,就会有人来帮助他。教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到处都是呀!(此环节约用4分钟) (此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一段用了两组关联词语,初步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从而感受这里只举了两个例子,在作者的家乡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时再次体会作者这种以点带面,巧妙选材的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句式练习,感悟搭石的美 1.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在这里还会发生哪些事呢?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注意语句要通顺。 (课件出示此练习) 2.学生用心思考,想好后,选择一个句式写一写。3.指名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评价点:表达是否清楚,用词是否准确,想象画面是否合理有创意等) (此环节设计意图:结合本文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合理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