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338-2023 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1338—2023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logicalqualityassessmentindesertificationarea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2023-12-29发布2023-12-29实施生态环境部 发 布HJ1338—2023i目次前言.....................................................................................................................................................................ⅱ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25生态质量指数计算及评价分级.......................................................................................................................5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7附录B(规范性附录)评价指标分级标准...................................................................................................13HJ1338—2023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落实我部监督“荒漠化防治”的职责要求,改善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规范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的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分级等内容。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3年12月29日批准。本标准自2023年12月29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HJ1338—20231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荒漠化区域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化等荒漠化类型的生态质量评价。为简化评价过程和方便生态环境管理,各地可选择区域内的主导荒漠化类型开展评价。其他自然地理区域荒漠化评价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HJ1142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生态功能评价(试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监测〔2021〕99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23年第15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23年第15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荒漠化区域desertificationarea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出现土地退化现象的区域。本标准中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化等4种荒漠化类型。3.2风蚀荒漠化wind-erodeddesertification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形成的荒漠化。3.3水蚀荒漠化water-erodeddesertification以水力(降水、流水)为主要侵蚀营力形成的荒漠化。3.4冻融荒漠化freeze-thawdesertificationHJ1338—20232在昼夜或季节温差较大的地区,在气候变异和/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出现结构破坏或质量下降,形成植被衰退、土壤退化、地表裸露化、破碎化的土地退化过程。冻融荒漠化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荒漠化类型。3.5盐渍化salinization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以及滨海地区。3.6生态质量ecologicalquality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生态要素的水平和垂直组合,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维持生态功能平衡,保障人类福祉,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3.7自然环境naturalenvironment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3.8生态格局ecosystempattern各类不同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通常包括生态系统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3.9生态结构ecosystemstructure生态系统各种成分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对有序稳定的状态,通常包括形态和营养关系等。3.10生态功能ecologicalfunction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惠益,通常包括产品提供、生态调节、娱乐文化和支持功能等。4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4.1评价指标体系以荒漠化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核心,从自然环境、生态格局、生态结构、生态功能4个方面设置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含义、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指标分级标准见附录B。表1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类别指标适用区域获取手段推荐数据采集精度推荐数据采集时间自然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所有荒漠化区域土壤普查——侵蚀沟面积比例水蚀荒漠化区域数字高程模型——粘沙比风蚀荒漠化区域土壤普查——气温年较差冻融荒漠化区域气象统计——土壤含盐量盐渍化区域土壤普查——HJ1338—20233续表类别指标适用区域获取手段推荐数据采集精度推荐数据采集时间生态格局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水蚀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风蚀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冻融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盐渍化土地面积占比盐渍化区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生态用地面积占比所有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景观多样性指数所有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生态结构植被覆盖指数所有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在植被密集区域建议选用无人机近地面遥感7—9月重要生物指数所有荒漠化区域地面观测、文献资料和管理部门发布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所有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7—9月生态功能水土保持指数水蚀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防风固沙指数风蚀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冻融侵蚀指数冻融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盐渍化指数盐渍化区域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生态系统调节指数所有荒漠化区域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m1—12月4.2评价周期评价周期原则上为每年开展一次,有条件的区域可结合实际增加评价频次。4.3评价方法4.3.1自然环境指数计算方法自然环境指数(NE)总分为100分,由土壤有机质含量、粘沙比、侵蚀沟面积比例、气温年较差、土壤含盐量5项指标组成指标库。每种类型荒漠化区域自然环境指数的评价指标根据附录B进行赋值,再由各自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2。HJ1338—20234表2自然环境指数指标权重指标土壤有机质含量粘沙比侵蚀沟面积比例气温年较差土壤含盐量风蚀荒漠化区域权重0.30.7———水蚀荒漠化区域权重0.5—0.5——冻融荒漠化区域权重0.3——0.7—盐渍化区域权重0.4———0.64.3.2生态格局指数计算方法生态格局指数(EP)总分为100分,由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盐渍化土地面积占比、生态用地面积占比、景观多样性指数6项指标组成指标库。每种类型荒漠化区域生态格局指数的评价指标根据附录B进行赋值,再由各自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3。表3生态格局指数指标权重指标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盐渍化土地面积占比生态用地面积占比景观多样性指数风蚀荒漠化区域权重0.4———0.30.3水蚀荒漠化区域权重—0.4——0.30.3冻融荒漠化区域权重——0.4—0.30.3盐渍化区域权重———0.40.30.34.3.3生态结构指数计算方法生态结构指数(ES)总分为100分,由植被覆盖指数、重要生物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3项指标组成指标库,3项指标适用于所有荒漠化区域类型。每种类型荒漠化区域生态结构指数的评价指标根据附录B进行赋值,再由各自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4。表4生态结构指数指标权重指标植被覆盖指数重要生物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权重0.40.30.34.3.4生态功能指数计算方法生态功能指数(EF)总分为100分,由防风固沙指数、水土保持指数、冻融侵蚀指数、盐渍化指数、生态系统调节指数5项指标组成指标库。每种类型荒漠化区域生态功能指数的评价指标根据附录B进行赋值,再由各自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5。HJ1338—20235表5生态功能指数指标权重指标防风固沙指数水土保持指数冻融侵蚀指数盐渍化指数生态系统调节指数风蚀荒漠化区域权重0.6———0.4水蚀荒漠化区域权重—0.6——0.4冻融荒漠化区域权重——0.6—0.4盐渍化区域权重———0.60.45生态质量指数计算及评价分级5.1生态质量指数计算荒漠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