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心得【范文参考】此篇精选办公资料“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心得”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供您写作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使用吧!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心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要充分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不断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纵观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不断创造出特有的红色革命文化,进而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3/11程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信心和决心。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更加鲜明的中国视角理性对待外来文化。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怯或盲目排外的想法,甚至个别人得了“软骨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一方面,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文化之基。要以更加鲜明的中国视角,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借文化之风帆,传中国之声音,扬中国之精神,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脱颖而出。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学习心得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022年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致贺信中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是文化5/11最深层的内核,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学习大国建设,等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作用不断凸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重点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模式,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我们把握好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出越来越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7/11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指南,也是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同时,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物保护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注重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通过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等重点计划项目,整理梳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上述种种举措努力实践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目标要求。三、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于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9/11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故事第一讲解人,在双边、多边外交场合以中国话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辩证法、自然观、政治观、群众观、文化观、生态观、国际观等的生动阐释”,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典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