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医院消防能力的调研与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提升医院消防能力的调研与思考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公安部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提出的,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是社会单位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消防安全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石。在医疗机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影响因素,如消防安全隐患管理部分还未形成闭环、职工疏散技能掌握不够完善、部分员工初起火灾认识还不足、宣传教育形式单一等。为使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在医疗机构有效推广应用,针对不安全因素提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及实施对策如下: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在医疗机构消防安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疗机构为人员密集场所,且多为各类病患及其陪护人员,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逃生困难,容易造成较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医疗机构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火灾风险高危单位,需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消防相关法律法规,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为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和看病就医的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是遏制医疗机构发生火灾的重要手段。就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而言,医疗机构使用特种设备较多,如锅炉、高压氧舱、压力容器、供氧站等。大功率用电设备使用较多、配电设备较多、配电线路老化且维护保养受环境因素制约等。高风险点位较多,如存放易燃危险化学品的药品库房、存放大量纸张的病历档案库房等。新老建筑毗邻,老旧建筑受环境所限未实现自动化消防设施全覆盖且建筑总体规划和所用装修材料也未执行最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要求,极易发生火灾危险。消防安全“四个能力”中的首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就是解决消除此类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掌握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能够使单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防患于未然,极大地遏制医院火灾事故的发生率。(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是降低火灾损失的必要武器。就发生火灾后果的严重程度而言,医疗机构属于人群高度聚集的人员密集型场所,人员数量多且构成复杂,骨科、眼科、ICU等临床科室不良于行患者较多且对医疗机构环境不熟悉,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医疗机构精密贵重仪器较多,现代大型综合医疗机构为高效快速地解除患者病痛,引进的先进设备越来越多,这将导致医疗机构的电路越来越复杂,各台设备之间相互联系,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较快、覆盖设备较多,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财产损失。消防安全“四个能力”中的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是应对火灾发生后损失严重的必要武器。众所周知,一场完整的火灾事故共有4个阶段即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猛烈燃烧阶段(轰燃)、衰减阶段。在火灾初期增长阶段,过火面积不大,烟气流动较慢,火焰辐射出的能量不多,造成的损失也不大,正是人力灭火的最佳时机,此时如未能进行有效扑救灭火,而是等待消防救援,则会错过最佳灭火时机。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能使医院职工在火灾发生初期迅速反应,在过火面积小、烟气还未开始蔓延时,疏散在院患者及各岗位职工。所以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和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能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降低火灾损失的必要武器。(三)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是营造安全氛围、提升安全素养的重要基础。在火灾案例的警示下,医疗机构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有所加强,但要如何来塑造全院的消防安全氛围,如何提升全体职工消防安全素养,又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中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单位领导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让全体职工感受到领导对消防安全的重视,上行下效。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解决了单位如何提升消防安全素养、如何营造消防安全氛围的难题,是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的重要基石。二、影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在医疗机构中推广的因素(一)职工基本消防素养有待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要求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一章第二条要求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要求每个员工均能掌握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但在医疗机构中,员工消防安全的意识及能力仍有待提高。对消防隐患识别能力不强,对于细微的隐患征兆则难以发现,未能掌握基础灭火技能,遇突发状况难以保持冷静,无法有效疏散现场人员,对灭火器具及疏散引导工具的使用不熟练等。日常工作繁重,工作之余多选择休息和钻研本岗位工作技能,无多余时间用于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和熟悉灭火救援器具。(二)制度贯彻执行程度有待加深。医疗机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但在执行层面往往会出现偏差,如有的制度执行不力、风险分级不科学、隐患排查流于形式、隐患整改不到位、整改后没有相应的反馈,整改后没有专人督导检查。整个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未形成从管理手段到管理过程的闭环。(三)疏散引导能力有待增强。医疗机构的消防疏散具有特殊性,区别于其他社会单位,医疗机构全体职工具有帮助引导行动不便患者疏散的职责。现代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建筑多为高层建筑,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医院职工仅熟知自身日常上下班的疏散出口,对于其他疏散出口掌握不佳。当火灾发生后,医护人员要根据楼层高度及患者行动能力来判断是立即从疏散通道进行疏散还是进入楼层避难间等待救援,在可以进行疏散的情况下,以何种方式疏散不良于行的患者,选择安全合理的疏散通道进行疏散,另外还需要熟练使用诸如应急手电、湿毛巾、防烟面具、喊话器等疏散用具,所以医疗机构对员工的要求会更高,只掌握个人疏散及常规疏散技能是不够的。(四)无法精准判断火灾类型及火灾程度。医疗机构存在多种火灾类型,其中有固体火灾、气体火灾、液体火灾、电气火灾,还有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高压氧舱、危险化学品仓库等爆炸危险场所,若使用不相容的灭火剂进行扑救,如同时使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和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扑救,有可能扑救无效,更有甚者如用水型灭火器扑救遇水即燃物质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医疗机构员工虽掌握了灭火器及消火栓的使用方法,但未完全掌握判断火灾类型的能力,盲目扑救可能会适得其反。判断火灾4个发展阶段的能力不足。在火灾4个发展阶段中,员工能参与扑救的只有初期增长阶段,如在火灾已经进入充分发展阶段仍不撤离,对职工本身是十分危险的。(五)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培训深度不够。医疗机构由于日常工作忙碌的原因,开展宣传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宣传教育的方法也仅限于将宣传标语、图示等张贴上墙,未针对性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达不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员工对宣传教育的内容印象也不深刻,过多枯燥的宣传教育活动甚至会导致职工的反感。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却包含了所有员工应具备的消防基础能力,例如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这就需要同时掌握判别火灾类型的能力、判断火灾状态的能力、选取灭火器的能力、使用灭火器的能力、使用消火栓的能力。灭火器、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均需要进行多次实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一般的培训只是反复宣讲,职工记忆甚至能够背诵这四句话,但实际上并不能判别火灾类型及火灾状态,无法准确判断本岗位生产环境中的火灾隐患,对于灭火器具的操作使用仍然生疏。三、医疗机构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对策(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将落实消防责任进一步细化。全面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落实部门主体责任,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设立消防安全员。按要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将消防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医院院长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承担全院消防安全责任,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承担本科室消防安全责任,职工承担本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二)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2016年10月国务院安委办印发的《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提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级别按照事故发生的概率及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为“红、橙、黄、蓝”四色风险等级,分别对应“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分级之前需要收集资料,准确摸清院内各区域的人员密度、机器设备及潜在火灾隐患。并以此作为风险区划分依据将整个医院划分为若干风险区。对风险区进行评级要兼顾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和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隐患排查治理管理体系应遵循整分合原则,即将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落实到全员,各尽其责,医疗机构安全生产委员会全面负责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工作,拟定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确定检查频次,如日常检查、经常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等。确定检查对象及检查重点项目与点位,医疗机构除了本单位医生护士外,还有学生、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合同制人员、工勤人员等,尤其是工勤人员、护工及陪护人员,该类人员应纳入医疗机构统一管理。检查内容涵盖设备设施运行状态、自动化消防设施联动功能、员工履职情况、员工应知应会掌握情况等。做到发现隐患有上报途径,隐患整改有部门督办,组织机构统一调度,多部门协同作战,可有效杜绝职责不明、互相推诿、无人整改、超时不改等现象,极大地提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行率。隐患排查治理管理体系应遵循封闭原则,即在管理体系内部,管理手段和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回路。督查机构检查发现隐患,编制安全隐患清单并下发各科室,将需整改的隐患项目落实到责任人,明确整改期限,责任人在整改后及时反馈隐患检查人,督查机构验收后视整改质量和完成期限给予奖惩激励;整个隐患排查治理管理体系形成闭环,做到隐患有人查、隐患有人管、整改有人验、改好有奖励的良性循环。日常隐患排查采用安全检查表法,下发“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清单”检查表单,以达到在保证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的前提下为员工“减负”目的。聘请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专家对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摸底检查之后,对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方法编制成表,再以清单式列出隐患类别、责任部门、整改期限等,将此表发放至各个部门科室,员工在履行各隐患排查治理职责时,只需要按图索骥,即可精准判断隐患,并实施有效整改。(三)熟练使用疏散应急物资,强化疏散技能。员工应熟悉工作环境内所配置的疏散应急物资柜位置,日常应巡查应急物资配置是否齐全、功能是否正常。熟悉应急物资的使用,如强光手电、扩音器、疏散引导棒等,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能准确判断应该使用何种器械辅助逃生,如担架、轮椅、移动式病床等,并通过消防电话汇报所在位置并请求援助。员工应掌握工作环境内的疏散通道位置及最短距离的疏散位点以便及时疏散,能根据着火点位置判断可以安全疏散的安全出口,掌握正确疏散姿势,如弯腰前行,湿毛巾捂住口鼻等。在协助行动不便患者疏散时,能判断火灾态势以决定是立即疏散还是进入避难间待援;对于重症患者疏散,还要考虑到疏散途中如何避险及必要的医疗救护手段等。(四)判断火灾类型,提升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员工在面对火灾时能判断火灾类型,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电气火灾的正确应对方式,对不能用水扑救电气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部分固体深位火灾效果不佳等消防常识做到人人皆知;在有气体灭火系统的场所内,应知晓其窒息风险,在气体灭火系统开始喷放之前撤离,掌握气体灭火系统误报警误启动后的应急停止措施。员工还应知晓本单位内部自动化消防设施的运行方式,发现应启动未启动的情况,应及时联络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告知故障并记录于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清单上。员工应掌握判断火灾状态的能力,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