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点和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去年七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期间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他特别强调四川在推动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需同步推进,努力构建西部地区的创新高地,以期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今年一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并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三月五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倡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应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运用新的生产力理论引导四川的发展实践,力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一、关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远意义与丰富内涵在我国政府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与行政管理中,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明确回答关于实现何种类型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发展的核心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就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其重要性以及实施路径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总结和战略部署。从“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理念与策略彰显了我们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根本的指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生产力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始终是我们党指导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显著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使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引领,而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崭露头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准确反映了我国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的新时代特征,紧密契合了“两个大局”的相互交织,推动了高质量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质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摒弃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状态。其源于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的转型升级,其核心内涵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显著标志。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创新,其关键在于质量优化,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质的不同,它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需要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创新,推动生产力驱动方式、作用方式、表现方式的全方位变革。简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劳动主体与新质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战略支撑点。”这一重要论述精准把握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它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支撑,同时催生出多样化、高品质的市场需求,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作为当前工作的核心重要性。此项任务涵盖领域广泛,涉及众多新兴议题和待解难题,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深思熟虑,稳步实施。在思想上,我们必须确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确保协调成为发展的内在特征,实现绿色发展的普遍性,坚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以及确保共享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行动上,我们必须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四川的发展实践。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优势。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动四川在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和发展质量上的全面变革,力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二、根据地区特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定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四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当前,四川经济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朝着更高级的发展形态、更优化的分工结构、更合理的产业结构加速前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四川在产业体系优化、市场机制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任务,坚持创新为核心、产业为基础、绿色为底色,紧密结合四川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科研实力等因素,聚焦重点领域进行大胆创新和探索,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必须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并集中精力推动。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赛道,塑造新的发展动力和优势。四川作为科技和教育的重要省份,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实验室、137所普通高校、369家科研院所、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任务,四川具备条件并肩负着在科技创新上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并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引领,积极对接国家科技战略资源和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求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同时,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促进科技与产业供需的有效对接和合理匹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转化为产品,从书架走向货架,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实现的重要途径,四川必须持续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凸显地方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布局产业链,四川应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将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前瞻性地规划未来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四川已经确定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大力推动质量提升和规模扩张,形成了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6.1%的增长,同时,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了响应国家需求,立足四川的实际能力,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的战略方向,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针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商业航天、先进核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等前沿领域,我们需要前瞻性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同时,推动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和相互赋能,不断提升四川在全国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即为绿色生产力,其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推动整体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关键。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极具潜力的方向。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特性,其核心即体现在其对绿色发展的坚持与推动。四川,作为长江与黄河的上游关键生态屏障,对国家生态安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四川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去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已达到100%,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同时,四川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增速高达11.9%,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占比高达86.7%。我们必须深化上游意识,坚定上游担当,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建设美丽四川为目标不懈努力。此外,还需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协调推进水能、风能、光能、氢能以及天然气等多种能源互补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引导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绿色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适应其特点的新型生产关系,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手段,消除发展障碍。这要求我们深化改革,激发开放活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确保先进优质资源能够顺畅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四川省近年来以改革的思维和方法,积极应对发展挑战,已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显著改革成果,连续两年有多项改革举措被选为全国地方改革典型案例。同时,在开放通道建设、平台打造及开放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城乡二元结构消除、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实现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此外,还需坚定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稳固外贸外资基础,培育新的外贸业态和模式,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和国际竞争新基地,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必须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以确保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涵盖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的良性循环系统,全面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以及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只有在这样的系统中,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市场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使人才真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川省在人才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超过1100万的人才总量,其中包括67名两院院士和35.5万名各类科技研发人员。为了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秉持“大人才观”,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以及合理流动等多个方面和环节进行系统性优化。这包括但不限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类引才计划、构建人才梯次招引体系等。同时,我们还需巩固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成果,打破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障碍,确保他们能够充分释放创造活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关于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及实现高质量增长,这是一项深远且重大的任务,对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并实践正确的政绩观念,时刻将人民的福祉视为最大的政绩,牢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要义。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将新的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基于实际情况,紧扣发展需求,并遵循客观规律。在追求成效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被短视的荣誉所诱惑,也不能贪图一时的成功。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致力于打造坚实的基础,实现长远的利益,确保我们的工作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此外,为了保障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包括围绕新型生产力发展及高质量增长的目标,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