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是世界上罕见的科技智力密集区,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引擎。一、中关村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创新要素的聚合区。中关村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是我国连接全球创新资源网络的重要接点,突出表现为研发机构、研发投入、科技上市公司、科技人才、科技企业聚集度“五个全国第一”。在科技研发机构方面,中关村集聚了206所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占全国总数的28.4%,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占全国总数的12.1%,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占全国总数的21.2%。在研发投入方面,中关村科技投入规模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高新区,科技活动经费和人员均占全国高新区20%左右,是科技投入第二的上海张江的两倍以上,研发投入占全国高新区整体的17.5%。在科技上市公司方面,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13家,在国内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均排名全国第一。在高端人才方面,中关村拥有两院院士数量达到523名,超过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引进“千人计划”人才占北京市85%,特别是创业类“千人计划”人才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9%。在科技企业方面,中关村聚集了2万多家科技企业,1648家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11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96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的1/7。(二)科技创新的辐射源。中关村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源头,在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方面占据主导,牢牢把握产业链的最高端,并通过多种方式向全国辐射转移,流向京外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近80%。从创新能力看,中关村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过1100项,承担“863”计划和“973”计划项目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开发出了一大批满足市场需求的紧缺技术和产品,掌握了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诞生了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超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甲型H1N1流感疫苗、高温气冷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2011年,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1.9万件,专利授权量近1.2万件,增长均超过30%,年度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万件。从创新成果辐射转移看,中关村创新成果通过技术交易、异地转化、产业链分工等多种形式向全国输出。2011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国的40%。(三)战略产业的策源地。中关村充分依托科技智力优势,深入推进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国家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主导创制了66项国际标准,承担了全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总计968项,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效地发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示范引领作用。中关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标准和核心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成为引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的新龙头。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纯电动车产业链初步形成,示范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有2600辆纯电动车在北京示范运行。在节能环保方面,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水处理技术国际领先。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在大尺寸液晶面板、低速磁悬浮等方面研发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在生物医药方面,研发创新能力国内领先,部分产品研发实现与国际同步,企业利润率排名全国第一。在新能源方面,新能源和智能电网领域研制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统和设备,打破了国际垄断。在新材料方面,一批重大新材料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在航空航天方面,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服务与导航产业彻底改变了我国对外国产品和技术的依赖状况,形成了以北斗卫星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四)创新企业的孵化器。中关村是我国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已经成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和聚集之地,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关村不朽的灵魂。中关村企业孵化呈现“双百双万”的特色,即:聚集了活跃的创业投资机构超过100家,拥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100余家,累计入孵企业1.2万家,上市公司等规模较大企业2011年在京外地区实现总收入约1万亿元。中关村创业投资非常活跃,2011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349个,投资金额达378亿元,均占全国三分之一。中关村孵化服务机构占全国的11%,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4家,占全国总数的17%,国家级孵化器26家,占全国总数的8%,在孵企业超过7000家。从创业企业数量看,中关村每年新创办企业超过3000家,特别是2011年示范区新创办生产型和研发型科技企业近4000家,比往年增加近千家。拥有1.5万名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累计创办企业6000多家,是创办归国留学人员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特别是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关村完成技术研发或孵化成功后,向外省市转移布局,或在外省市建立了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销售分中心,从而带动全国创新发展。(五)创新品牌的培育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培育了一批自主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成为民族创新品牌的名片。特别是通过实施了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的“十百千工程”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瞪羚计划”,培育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国际竞争的品牌企业。计算机产业领域的联想、方正、曙光,软件产业领域的神州数码、用友、中软科技,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领域的中星微、龙芯,网络与通信产业领域的普天、大唐、信威、新浪、搜狐、百度,无代表相应领域的顶尖水平,是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六)开放创新的引领区。中关村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聚集地和全球创新链条的重要节点,是推动全国企业、产业和创新要素“引进来”、“走出去”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关村聚集的国际研发机构、境外上市企业、留学归国人才、技术出口总额、境外设立的研发机构全国第一,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全国领先。一方面,中关村通过吸引国外研发机构、投创资金、高端人才和境外上市融资等方式,不断增强集聚国际创新要素的能力。截至2010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近200家,其中研发机构近百家;共有72家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数占全国近一半;连续5年吸引境外风险投资占全国的30%;吸引港澳台及外籍从业人员6929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5%,留学归国人才1.5万人,其中76.2%留学归国人员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另一方面,中关村通过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等措施,技术出口等方式,走向世界,提升中关村在全国创新链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010年,中关村出口总额227.4亿元,占全国高新区的8.6%,中关村企业在国外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达64个,中关村已成为全国高科技园区的代表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七)深化改革的先行区。长期以来,中关村不断深化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并不断在全国示范推广,已经成为国家创新政策的试验田和先行区,中关村精神、中关村模式、中关村文化成为全国高新区竞相模仿的标杆和示范。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按照“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建立了科研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新机制。90年代,中关村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为我国高技术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深入推进各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工作,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已经在全国高新区示范推广。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关村要做深化改革先行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创造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对中关村改革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八)双轮驱动的示范区。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让科技助力文化的大发展,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中关村依靠科技创新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成功实现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渗透,形成了“两个50%”的现象,即: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约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50%,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占中关村上市企业总数超过50%,为加快形成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发挥了示范和表率作用。中关村通过科技和文化不断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化发展,在互联网、数字娱乐、设计服务等领域确立优势地位,在微博、移动互联等新兴领域取得迅猛发展,2011年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4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以上,约占园区总收入的20%以上。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通过组织1200余项科技奥运项目的科技攻关,为举办一届高科技含量的奥运盛会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综合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支撑庆祝活动,实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高质量、有创新”的目标,极大地提升首都和全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二、中关村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示范引领的模式(一)体制机制创新示范模式。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区,中关村肩负着科技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重任,待政策成熟后向全国推广。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辐射带动。中关村在整合首都创新资源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为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动资源整合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在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方面,中关村创新平台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在资源整合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建立了部市会商、军地会商、央地会商工作机制,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在北京落地。在重大项目资源整合方面,积极整合央地各方资源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加快构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和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先行先试政策带动。中关村许多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对其他省市的科技园区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效应,许多成熟的做法已经在全国高新区异地复制或示范推广。(1)在股权激励政策方面,中关村股权激励政策得到财政部、科技部在大力推广,2010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正式发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2010年8月和2011年1月,武汉东湖和天津滨海新区相继出台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先行先试工作暂行办法》。(2)在人才特区政策方面,人才特区建设的对外带动辐射和示范效应已开始显现。2011年,国内多个省市派代表团到中关村考察人才特区,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高新区借鉴中关村经验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3)在新型产业组织改革试点方面,中关村的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经验得到了国家的认可,2007年6月,科技部正式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试点工作,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2009年以来,天津、四川、山东、湖北、福建、陕西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产业技术联盟促进政策。(4)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中关村“瞪羚计划”和“十百千工程”等成熟的做法得到全国各地区的积极效仿。比如,西安高新区、杭州市和天津市相继出台了西安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办法、杭州成长型中小企业五年培养计划、天津市“小巨人成长计划。同时武汉针对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制定了实施了“领军企业推进计划”。三是科技创业政策辐射带动。中关村是全球创业最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