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xx高质量发展去年七月,习近平主席在四川视察期间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他特别强调四川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需双管齐下,致力于构建西部地区的创新高地,以期成为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点和新的动力源泉。今年一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部署。三月五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应深刻领会并坚决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运用新生产力理论引导四川的发展实践,力求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推进方面走在前列。一、深刻领悟与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及丰富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核心任务在于明确并推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展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义及路径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概括与战略部署。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2—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推动实践的不断深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使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与支撑力。二、基于地方特色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领会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论述,以及对我省工作的具体指导精神。我们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向着更高级的发展形态、更优化的分工结构、更合理的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如产业体系尚需优化、市场机制活力不足、区域协—3—调发展有待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创新为核心,产业为基础,绿色为本底,紧密结合四川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聚焦重点领域,勇于探索实践,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被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并集结各方力量推动其发展。我们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和赛道,塑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四川,作为科技和教育的重要基地,不仅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更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实验室、137所普通高校、369家科研院所,以及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近年来,四川积极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任务,四川在此方面不仅具备条件,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并重,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求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同时,我们应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促进科技与产业供需的有效对接和合理匹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转—4—化为产品,从“书架”走向“货架”,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体现,必须持续努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与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布局产业链”,并对四川提出具体要求,即“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要有精确的战略定位”,并强调“应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前瞻性地规划未来产业的发展”。这为四川指明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明确路径。近年来,四川已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并大力实施提质增效行动。目前,四川已形成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九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6.1%的增长,同时,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充分发挥四川的优势,坚持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的战略方向,不断优化和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应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商业航天、先进核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等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同时,我们要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不断提升四川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和能级。新质生产力,其本质在于其绿色特性,必须以创新的发展方—5—式推动全面的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前景最为广阔的发展领域之一,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绿色发展之上。四川,作为长江与黄河上游的关键生态屏障,对于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近年来,四川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去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了100%,长江和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同时,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增速高达11.9%,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了1.1亿千瓦,占比高达86.7%。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上游意识,承担起上游责任,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以加速推进美丽四川的建设进程。我们还需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的互补发展。我们必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础。为了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消除阻碍和瓶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依靠改革激发动力,通过开放激发活力,有效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确保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能够顺畅地流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四川省坚持运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发展难题,已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6—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有16项和14项改革被选为全国地方改革的典型案例。同时,在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打造以及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于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等关键和难点问题。我们必须持续深化全面改革,让政府和市场能够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此外,我们必须坚定地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积极融入并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我们需要统筹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的建设,切实巩固外贸外资的基本盘,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和新模式。我们必须加快构筑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先进的生产要素,以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人才工作机制,为新型生产力的增长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只有确保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顺畅循环,全面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潜能,更准确地体现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市场价值,我们才能确保人才在新型生产力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四川省目前拥有超过1100万的人才资源,包括67名两院院士和35.5万名科技研发人员。我们必须坚持“大人才观”,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等各个环节入手,持续—7—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类引才计划,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确保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能够顺利转化成果,全面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人才向新型生产力领域汇聚。推动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一项重大任务,这对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将人民福祉作为最大的政绩追求,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工作中,我们要立足实际,把握发展需求,遵循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有益于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确保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新型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优化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施差异化考核,充分激发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