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些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话》十则,感受这位国学家的智慧。《人间词话》十则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则教学目的一、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培养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试尝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二、研读《人间词话》部分内容,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三、准确把握文中所提及的诗词理论,能运用相关理论从景和情入手鉴赏具体诗歌的意境。《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傅雷家书》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之死,是一个世纪的谜语,但总觉得他是为“忧心”而死。他找到叔本华做他的精神引领,而从叔本华那里领会到的悲观主义恰好促成骤然赴死的决心。“人生问题,往复胸臆”,度量王国维的一生,寻觅于哲理,探求于史学,往复于“人生”。他在探索史学上做出现代少有人与之比肩的大贡献,问题在于,他的死是不是说明他往复于“人生”的途中,寻寻觅觅,终而冻馁于野,无得归所?“殉清”说。作为清朝遗老,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溥仪对其有囯士知遇之恩。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文化殉节”说。陈寅恪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最后一种观点是“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文章主张《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落实以下字词释义(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5)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崇高的格调……的原因有才华的诗人不经心地;猛然暗淡;零落。匆忙,草率。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境界”课文所选的十则都是围绕什么而写,你能就此把本文结构划分一下吗?第一则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第二则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第三则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第四则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第六则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第七则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第二十六则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第四十四则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宕。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们的学问,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呀第五十六则对于达到大家级别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写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所用的辞句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堆砌束缚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家对所见的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彻。同样,作诗作词也如此。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古今的诗词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没有什么误差了。第六十则诗人对待宇宙人生,必须能够深入到内部去,又必须能够跳出到外面来。深入内部去,所以才能写它;跳出外面来,所以才能观察它。深入内部去,所以有生气。跳出外面来,所以才有高致。周邦彦能入不能出。而自姜夔以来的词人,对于出与入这两件事连做梦都没有看见。境界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画面。整体把握第一则总纲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第二则(创作方法)“造境”“写境”(虚构之境)(写实之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境造境情在景上,寓景于情。情在景下,寓情于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第三、四则以我观物宏壮优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些是“有我之境”。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亦可提“移情”)。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如何理解“无我”之说?这里明明有个悠然的诗人吗?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的“无我”呢?只是“我”没有直露而已。“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属“无我之境”的是:()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ADBC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②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