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讲稿 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党课讲稿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一、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正式写入中央文件,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概念,不仅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脉搏,把握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的决策部署,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二、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原创性”和“颠覆性”,既是“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也是“从1到10”的颠覆性跨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要义就在于科技创新,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增强原始创新,突破更多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才能切实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科技创新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努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的跨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一是要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决打破一些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要强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事业有限发展,发挥湖北雄厚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强化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政策体系,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持科技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关键核心领域科技攻关。三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形成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始终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始终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以改革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着力点,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惟其如此,才能加速形成竞争新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制度基础。一是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构筑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监管效能,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以控制成本为核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二是要以更大力度调整结构。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要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要牢记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突破性发展绿色建材、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加快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深化数字技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坚持产业融合,加快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要以更大力度深化开放。要完善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物流、水电气网和市场体系,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发挥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融入武汉都市圈,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拥抱武汉、服务武汉、配套武汉,推动与武汉同城化发展。要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湖北所需、我市所能、人民所盼、未来所向”,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定位,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更好展现我市作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教资源结构布局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科技创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1.新质生产力之于高等教育的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核心要素是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生产力三要素的结合跃升,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良性循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把握和理解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科技革新,带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强国。高等教育在近代以来世界强国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凡是世界强国,必然是高等教育强国。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的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即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他们既是当时的科学和人才中心,也是当时的高等教育中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国际经验和人力资本理论与实践表明,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经济发展处于中低水平阶段,基础教育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但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关口,人均收入水平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大。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763.1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进行资源结构布局优化,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效益,化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短缺与布局不合理短板,将资源投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资源结构布局优化促进和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创造更多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另一方面要提高战略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等急需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2.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更需要一大批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人才、各层次高等教育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是,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看,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高等教育各层次并不是均衡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趋势,进行适度调整优化。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是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从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但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高等教育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以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张,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会逐步上移,即研究型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在高教体系中的占比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呈现“金字塔型”,高职为主的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为主的本科教育占据了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研究生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占比仍然偏低。2023年,我国在学博士生61.25万人,在学硕士生327.05万人,研究生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占比达到10%左右,应该说增速还是较快的。但同期发达国家(地区)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达到20%以上,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24.4%,欧盟更是高达32.7%。2023年,我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42.2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5.07万人,高职高专招生占比仍然高于本科。特别是“双一流”高校数量偏少,人才培养占比很低。以2020年为例,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为4.97%,一般本科院校占比41.11%,高职高专院校占比53.92%。“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我国高校毕业生的7.35%;“985”高校的毕业生只有约18万人,仅占我国高校毕业生的2.27%。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相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世界教育强国的目标实现,在匹配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调整优化的空间很大。3.提高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